0  284813  284821  284827  284831  284837  284839  284843  284849  284851  284857  284863  284867  284869  284873  284879  284881  284887  284891  284893  284897  284899  284903  284905  284907  284908  284909  284911  284912  284913  284915  284917  284921  284923  284927  284929  284933  284939  284941  284947  284951  284953  284957  284963  284969  284971  284977  284981  284983  284989  284993  284999  285007  447090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立意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重点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立意容易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题要求了。

2003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审题立意中,必须抓住话题材料中“难忘的”这个关键词,不然就会掉进命题的陷阱,写成“转变”。何谓“难忘的转折”?当然应该指有较大影响的、比较深刻的改变,这样选材立意才能符合题意,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例文]    画 弧

由于交通堵塞,当我匆匆赶到现场时,比赛已经开始五分钟了。

大厅门口的上方挂着标语:“‘太阳杯’中学生现场书画笔赛”。我环视了四周,只见讲台上放了一只茶壶,一个苹果。我知道这是比赛题目。

其他参赛者已经开始在画了,好的位置也被他们抢走了,我只好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放下画架,开始作画。

作画前首先是观察。讲台上的那只茶壶是极普通的,下边是圆圆的“肚子”,旁边是长长的“嘴巴”。虽然我迟到了,但幸好题目简单,我已画过很多茶壶了,心里暗自庆幸。

可是不对,茶壶的“肚子”怎么是直线型的?难道我眼花了?再看,没错,确实是直线!忽然我觉得茶壶的明暗色调也不对劲,引入眼帘的是黑茫茫的一片!该死的位置!糟糕的位置!我终于明白了缘由,看看周围的人就快完成了,我也不再埋怨。可是那茶壶的“肚子”,我该画弧还是画直线呢?如果画弧,那不是失去了“现场”比赛的意义吗?如果画直线,肯定得不了奖。一番斟酌,我决定按我看见的画。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其他同学陆续交画,偶有人走过我身旁:

“你看她画的茶壶,太有趣了,茶壶的‘肚子’怎么可能是直线型?”话说得很轻,但我能听见。

“是吗?真是一个大笨蛋,连这最基本的也不懂,居然赶来比赛!”

…………

我没有抬头,顾自画着,但我知道眼睛有点湿,我给画拟了题目:《丑陋的茶壶》。

铃声响后,我是最后一个交画。老师看看我的画,又看了看我的位置,有点皱眉。

“老师,可我看到的真的是直线!”我也知道我的茶壶太不像了。

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不同的位置,当然是不同的画,能把你看到画出来就好了。”

三天后,还是在那个大厅里,只是换了标语:“太阳杯”中小学生现场书画作品展。但我进去时,我看到一大群人围着一张画,还听见老师在介绍:

世界是丰富的,答案是多彩的。站在不同的位置,当然有不同的画。小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实实在在地描绘,画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群散后,大厅里只剩下我一人。

墙上挂着一幅熟悉的画--《丑陋的茶壶》,下面的标签上写着:特等奖。

   [赏析]此文所写的事很简单,如果作者也与众多考生一样,停留在对命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笨拙的诠释上,仅表现“不同的位置,当然有不同的画”的中心,文章的立意也就很平淡。作者的可贵在于将思维的触角钻入深处,揭示问题的实质。的确,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往往被思维定势所囿或迷信权威、盲从他人,而人云亦云没有创新。此文的切题与深刻就在这里。

而此文的意义还在于:“我”面对熟悉的茶壶,善于克服思维定势,认真观察,已属不易;当观察所见和茶壶实际形状相矛盾时,能相信自己不盲从,更难能可贵;而在得奖与否之间,在他人嘲笑之中,毅然选择按自己所见的画,这种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尤令人敬佩。

试题详情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立意。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试题详情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对命题范围,对命题的要求也一定要看清,想清,否则也有偏出去的可能。

 2000年高考作文题,要求围绕“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些,但不少考生却大写特写创新的意义。这就是没有认真看话题,没有真正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2001年高考作文题“诚信”,它应该是诚实讲信用的意思,但不少考生却写了“真诚”,或仅写“诚实”而无视“信用”,自然是不太切题的。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但许多考生置“心灵”两字不顾,只就“选择”展开。而且“选择”必然应该是面对困难的选择,如生与死、去与留、好与坏等,但不少考生忽视了两方面的选材,这些都是不切题的表现。2003年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为话题。审题首先要注意话题的限制性,“感情的亲疏”不同于“感情的用事”等,“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所写的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试题详情

(一)符合题意

案例探究

[案例]下面是两份高考作文的提纲,请分析一下是否符合题意?为什么?

1999年全国高考题: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的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像,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1.自拟题《记忆移植的故事》,文体为记叙文。开篇设问:你听说过记忆移植吗?然后记叙科学家从动物身上移植记忆的研究开始,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高歌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2.自拟题《小议记忆移植》,文体议论文。首先释题,记忆是人的思想、意志的体现,记忆移植能使人变得更聪明,更坚强。正文阐述:记忆移植的重要性和必要条件。最后得出结论:移植记忆,因人而异,应实事求是。

[评点与探究]审题始终是作文的第一关,如果这一步上马虎,跑了题,不符了题意,那么作文也就全盘皆输了。这两篇作文的失误就在此。高考作文题的材料中说得很清楚:记忆移植在动物身上取得了成功,但并没有在人类的身上成功。而且明确指出:“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这里“假如”是一个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显然是不符命题要求的。例1置命题提供的信息而不顾,写已既成事实的动物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离题万里。如果能紧接命题的材料,写今后的科学家在研究人类记忆移植过程中出现的人记忆移植之后得与失,引发出思考,那就切题了。例2同样背离了“假如”二字所致。如果能扣住“假如”,论述记忆移植的得或失,那么只要写得好,完全可以的高分的。

有位考生开头写自己希望植入爱因斯坦的记忆,若照植入以后的情况写下去,本来切题很快,可文章却转写介绍爱因斯坦,写他的科学成就,写在他去世后,科学家解剖他的大脑,研究他的器官,这就偏离题意了。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命题的作用在于防止宿构和抄袭,同时也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命题有“宽题”“窄题”之分。“窄题”限制性强,属封闭型的试题,灵活余地小。“宽题”限制牲小,属于开放型试题,考生可自由发挥。但是,不管“窄题”“宽题”,只要是命题,就必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符合题意”,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前提。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地审读一番,揣摩一番,确切地了解试题的意思和要求。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都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淡化审题,但淡化审题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从这几年高考作文阅卷的情况来看,因审题不用心而导致不同程度偏题的作文仍然有一定的比例。此外,审题解决的也不仅仅是切题的问题,它也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

 话题作文的命题,主要由话题材料、话题和写作要求组成。审题时,对写作要求(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自然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而更要紧的是要细读话题材料与话题,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这是审题要下的主要功夫。

试题详情

(东山二中 陈贵武)

试题详情

   [案例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A.七言诗是长短随意,声律比较自由的诗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都是用这种诗体写成的杰作。

   B.明清两代出现了《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等一批优秀剧作,它们题材各异、风格有别,在中国戏剧史上放射着熠熠光彩。

   C.《雷雨》《日出》《北京人》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法国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主要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解题思路]题中四个选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八位作家的十一部作品。A项中三位诗人是我国唐代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教材中介绍较多,比较容易判断。B项在判断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琵琶记》教材中没有,作者高则诚又生活在元末明初,不易辨别。C项也是熟知的作家,难度不大。D项中应是十九世纪。

试题详情

本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试题作深一层的思考和剖析,探究设题的目的、设题的角度、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失分的原因,从而引起复习的关注和寻找对策。两个案例,一个侧重于对失分点的关注,一个是对主观题题型的预测。

试题详情

3.对下列6个剧目进行分类筛选,如果分三次筛选,应该怎样筛选?用的是怎样的标准?

①《窦娥冤》 ②《雷雨》  ③《白毛女》

④《龙须沟》 ⑤《茶馆》  ⑥《屈原》

                   

                   

  [点拨]此题考查文学体裁的分类。第一次从创作的时代分(元杂剧和现当代的戏剧)将《窦娥冤》筛出,第二次可从歌剧与话剧角度筛出歌剧《白毛女》,第三次可从历史剧和现代剧角度筛出历史剧《屈原》。(第二次与第三次可对调)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2.下列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哪三位文豪?你是怎样判断的?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秋,峨嵋共比高。

                  

                  

 [点拨]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运用。先思考文学史上父子三人都以诗赋盛名的“大文豪”有哪些?著名的有曹操、曹丕、曹植;苏洵、苏轼、苏辙。再分析原诗,诗中“峨嵋”是唯一的线索,可知是四川籍,由此可判定是苏洵父子。(曹操系安徽亳州人)

试题详情

1.下列诗文句中的“君”所指的人物,依次是谁?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③正是一年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

                  

                    

[点拨]此题是对作家作品的考查。首先要回忆每一句的出处(诗题或文题)和作者,再回忆内容,最后确定“君”所指代的人物。依次是:元二,东鲁友人,李龟年,蔺相如。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