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5229  285237  285243  285247  285253  285255  285259  285265  285267  285273  285279  285283  285285  285289  285295  285297  285303  285307  285309  285313  285315  285319  285321  285323  285324  285325  285327  285328  285329  285331  285333  285337  285339  285343  285345  285349  285355  285357  285363  285367  285369  285373  285379  285385  285387  285393  285397  285399  285405  285409  285415  285423  447090 

12.(13分)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以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 m 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L=20 m.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的大小.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

解析:(1)设经过时间t,甲追上乙,则根据题意有:

vt-=13.5 m

将v=9 m/s代入,得:t=3 s

再由v=at,解得:a=3 m/s2.

(2)甲追上乙时,设乙跑过的距离为s,则:

s=at2

代入数据得:s=13.5 m

所以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Δs=20 m-13.5 m=6.5 m.

答案:(1)3 m/s2 (2)6.5 m

试题详情

11.(13分)摩托车先由静止开始以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后以最大行驶速度25 m/s匀速运动,追赶前方以15 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的卡车.已知摩托车开始运动时与卡车的距离为1000 m,则:

(1)追上卡车前,二者相隔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摩托车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卡车?

解析:(1)由题意得,摩托车匀加速运动的最长时间t1==16 s,位移s1==200 m<s0=1000 m,所以摩托车在达到最大速度之前没有追上卡车.则追上卡车前二者速度相等时,间距最大,设从开始经过t2时间速度相等,最大间距为sm,于是有at2=v匀,所以t2==9.6 s

最大间距sm=s0+v匀t2-at=1072 m.

(2)设从开始经过t时间摩托车追上卡车,则有:

+vm(t-t1)=s0+v匀t

解得:t=120 s.

答案:(1)1072 m (2)120 s

试题详情

10.现有一根长2 m左右的细线、5个铁垫圈和一个金属盘.在线的下端系上第一个垫圈,隔12 cm再系一个,以后垫圈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 cm、60 cm、84 cm,如图所示.站在椅子上,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垫圈紧靠放在地上的金属盘.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则第2、3、4、5各垫圈( )

A.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相等

C.依次落到盘上的速率比为1∶∶∶2

D.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比为1∶(-1)∶(-)∶(2-)

解析:由h=gt2得,时间间隔t1= s=2 s,t2=-t1=2 s,t3=-t2=2 s……由此可见时间间隔相等.

落到盘上的速度v1= m/s=2 m/s,v2= m/s=4 m/s,

v3= m/s=6 m/s……

可得v1∶v2∶v3∶…∶vn=1∶2∶3∶…∶n.

答案:B

非选择题部分共3小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9.如图甲所示,两个光滑的斜面高度相同,右边由两部分组成,且AB+BC=AD.两小球a、b分别从A点沿两侧斜面由静止滑下,不计转折处的能量损失,两次下滑的时间分别为t1与t2,则(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判断

解析:由于在下滑的过程中不损失机械能,因此质点到达C点和D点的速度大小均为v,如图乙所示,即两次下滑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v-t图象中图线的终点均应落在直线vF上.OF为沿AD下滑的v-t图线,OG为下滑AB段的图线,由于AB段的加速度比AD段的大,故OG的斜率比OF的斜率大.GH为BC段图线,H落在vF上,那么H落在F的左边、右边还是与F重合呢?

若H正好与F重合,那么四边形OGHt1的面积比三角形OFt1的面积大,这说明沿ABC下滑的路程较大,这与AD=AB+BC相矛盾,所以H不可能与F重合,即t1不可能等于t2.

若H在F的右边,如图丙所示.过H作HI∥OF交t轴于I,则S△HIt2=S△FOt1,而△HIt2是四边形OGHt2的一部分,故S四边形OGHt2>S△FOt1,与题设矛盾,所以H只能在F的左边,即t1>t2.选项A正确.

答案:A

试题详情

8.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接球.他每隔0.40 s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四个球.将球的运动近似看做是竖直方向的运动,则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g=10 m/s2)( )

A.1.6 m  B.2.4 m  C.3.2 m  D.4.0 m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4个球可能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则:

h=gt2=×10×(0.8)2 m=3.2 m,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7.甲、乙两车同时同向沿直线驶向某地,甲在前一半时间内以v1的速度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v2的速度匀速运动,v1≠v2;而乙车在前一半路程内以v1做匀速运动,后一半路程内以v2做匀速运动.两车运动的总时间分别为t1、t2,则可判定(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确定t1、t2的大小关系

解析:

解法一 这道题用s-t图象进行分析比较简单,题中没有交代v1和v2的大小关系,我们可假设v1>v2,则前半段的s-t图线的倾斜度大,后半段的s-t图线的倾斜度小.画出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象,从图中不难看出,甲车先到达目的地.如果假设v2>v1,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解法二 甲车以较大的速度行驶的位移一定大于,故甲车先到达目的地.

答案:B

试题详情

6.图示是两个由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A和B的速度图象.运动过程中A、B的情况是( )

A.A的速度一直比B的大,B没有追上A

B.B的速度一直比A的大,B追上A

C.A在t1时刻后改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2时刻B追上A

D.在t2时刻A、B的瞬时速度相等,A在B的前面,尚未被B追上,但此后总是要被追上的

解析:0-t2时间内vA>vB;t>t2时,vB>vA,故选项A、B、C错误.当t>t2时,vB>vA,B将追上A,选项D正确.

答案:D

试题详情

5.一质点的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甲所示,能正确表示该质点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象是图乙中的( )

解析:由s-t图象可知,在0-2 s内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负;在2-3 s内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正,且大于0-2 s内的速度……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4.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速度为v、位移为s.现有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图象如图所示,假设物体在t=0时的速度均为零,则其中表示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的图象是( )

解析:A图可直接看出位移有正负变化;表示做往复运动;B图可直接看出速度有正负变化,由v=v0+at可得D图表示的物体的v-t图象为B图;而C图表示的v-t图象如下图所示,即为单向直线运动.

答案:C

试题详情

3.一个从地面竖直上抛的物体两次经过一个较低点A的时间间隔是5 s,两次经过一个较高点B的时间间隔是3 s,则A、B之间的距离是(取g=10 m/s2)( )

A.80 m    B.40 m

C.20 m  D.初速度未知,无法确定

解析:由竖直上抛运动的特性可知,B点离最高点的距离hB=×10×()2 m=11.25 m

A点离最高点的距离hA=×10×()2 m=31.25 m

故sAB=20 m.

答案: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