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5-7题。
项目 (年) |
森林 覆盖率 (%) |
耕地 面积 km2 |
年降 水量 mm |
气温 年较差 ℃ |
河水 含沙量 % |
水旱 灾害 次 |
粮食 单产 斤/亩 |
粮食 总产 亿斤 |
1965 |
19 |
333 |
420 |
38 |
10 |
0 |
410 |
20.5 |
1987 |
10 |
478 |
350 |
42 |
35 |
2 |
300 |
18.0 |
5.要对该地区森林覆盖情况进行宏观监控,宜选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IS B.GPS C.RS D.人工科考
6.通过以上技术,除了对森林覆盖情况能够进行宏观监控外,还可以直接观测
A.耕地面积的变化 B.年降水量 C.气温年较差 D.粮食亩产情况
7.如果对该地区1987年与1997年森林覆盖率与耕地面积图层进行对比分析,能够
A.计算河流含沙量的变化 B.了解该地区土地利用情况
C.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
读下图,回答2-4题。
① ② ③ ④
2.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
A.①东北平原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部沿海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B.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南部沿海地区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东北平原
C.①南部沿海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D.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 ④南部沿海地区
3.图中①、②两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差异 B.热量的差异 C.水分的差异 D.土壤的差异
4.①、②两地都有棉花种植,两地相比,②地的优势气候条件主要是
A.春季多雨,利于棉苗的生长 B.夏季多雨,利于棉花的生长
C.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收获 D.春季降水少,利于棉苗生长
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行政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一层: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笑30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温饱)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二、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3结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1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2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 ”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 ,由此至彼之谓。3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1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2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1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2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3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1“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2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1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2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3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4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 (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11.答案:
(1)原因:当时工业革命还未完成,资本主义还未充分发展,两大阶级的矛盾不是十分尖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暴露得不充分;无产阶级尚在成长过程中,不成熟。所以圣西门等人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活动。影响:使圣西门等人的思想具有空想性,不能指出工人斗争的根本道路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
(2)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内容:发展社会生产力。
(3)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由公民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社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4)这种观点错误。①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发展时期,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法国资产阶级统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主要是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卖国,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即民族矛盾引发阶级矛盾,导致发生革命。③19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仍然继续发展,也说明了巴黎公社并没有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
1-------5BDBCD 6-------10BDDDB
10、巴黎公社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 )
A、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理论
C、将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
D、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