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硝酸铜是制备Cu-Zn-Al系催化剂的重要原料,制取硝酸铜现有三种设计方案可供选用:
①Cu与稀硝酸反应制取:3Cu+8HNO3=3Cu(NO3)2+2NO↑+4H2O
②Cu与浓硝酸反应制取:Cu+4HNO3=Cu(NO3)2+2NO2↑+2H2O
③通氧气于铜屑与稀硝酸的体系中制取:2Cu+4HNO3+O2=2Cu(NO3)2+2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取相同量的硝酸铜需硝酸的量③最多
B.制取相同量的硝酸铜①产生的有毒气体比②多
C.三种方案中硝酸的利用率③>①>②
D.三种方案的反应都可以在铁制容器中进行
14.右图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若在加稀硫酸时,发现锌粒与稀硫酸没有接触而稀硫酸又不够了,为使反应顺利进行,则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①食盐水 ②KNO3溶液 ③适量硫酸铜溶液
④Na2CO3溶液 ⑤CCl4 ⑥浓氨水
A.①②④ B.②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15.将Na2O2逐渐加入到含有Al3+、Mg2+、NH4+的混合溶液中并加热,产生沉淀和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2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原溶液中Al3+、Mg2+、NH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A.2 mol、3 mol、8 mol B.3 mol、2 mol、8 mol
C.2 mol、3 mol、4 mol D.3 mol、2 mol、4 mol
13.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无色溶液中:K+、Na+、MnO4-、SO42-
②pH=11的溶液中:CO32-、Na+、[Al(OH)4]-、NO3-
③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Cl-、HCO3-、SO42-、NH4+
④由水电离出的c(OH-)=10-13mol·L-1的溶液中:Na+、Ba2+、Cl-、Br-
⑤有较多Fe3+的溶液中:Na+、NH4+、SCN-、HCO3-
⑥酸性溶液中:Fe2+、Al3+、NO3-、I-、Cl-
A.①② B.③⑥ C.②④ D.⑤⑥
12.NO2是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罪魁祸首”之一。NO2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或在一定条件下用氨气(NH3)与其反应使之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NO2+2NaOH=M+NaNO3+H2O,8NH3+6NO2=7X+12H2O。则M和X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A.NaNO2 、N2 B.HNO2、N2 C.NO、HNO3 D.Na3NO4、NO
11.右图是一种试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B为开关。若先打开B,在A处通入干燥氯气,C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闭B时,C处红色布条颜色褪去。则D瓶中盛有的溶液是
A.浓H2SO4 B.饱和NaCl溶液
C.浓NaOH溶液 D. 浓NaBr溶液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滤纸上称量
B.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测定黄铜(Cu、Zn合金)中 Zn的含量
C.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依次加入的物质可以是H2O、Ba(OH)2、Na2CO3、HCl
D.配制0.184 mol/L H2SO4时,向1000 mL容量瓶中注入10 mL 18.4 mol/L H2SO4然后边加水边振荡,最后定容
9.已知下述三个实验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1)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2)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浓硝酸;
(3)将铜丝放入氯化铁溶液中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Fe3+>Fe2+>Cu2+
B.实验(2)中Fe2+既显氧化性又显还原性
C.实验(3)中发生是置换反应
D.实验(1)中铁钉只做还原剂
8.“信息”、“材料”和“能源”被称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下列有关资讯错误的是
A.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时代,核能、太阳能、氢能将成为主要能源
B.目前中美日等国掌握的陶瓷发动机技术,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
C.2008年9月25日发射成功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使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
D.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7.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铜和稀硝酸的反应中,当转移NA个电子时,产生气体的体积约为11.2L
B.常温常压下,49gH2SO4所含的原子数为3.5NA
C.标准状况下,0.5NA个Br2分子所占的体积约为11.2L
D.常温常压下,将0.5molHI气体和0.5molCl2混合后,气体的分子总数为NA
6.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适量二氧化碳通入氯化钡溶液中 |
产生沉淀 |
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 |
B |
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中 |
溶液褪色 |
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
C |
取少量某无色溶液,先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下层呈橙红色 |
原无色溶液中一定有溴离子 |
D |
将铜片放入浓硝酸中 |
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为蓝绿色 |
只体现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