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5752  285760  285766  285770  285776  285778  285782  285788  285790  285796  285802  285806  285808  285812  285818  285820  285826  285830  285832  285836  285838  285842  285844  285846  285847  285848  285850  285851  285852  285854  285856  285860  285862  285866  285868  285872  285878  285880  285886  285890  285892  285896  285902  285908  285910  285916  285920  285922  285928  285932  285938  285946  447090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她的痛苦从何而来,她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现在,请听老师范读,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

  (解说:先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初步感受诗的美味,为进一步学习欣赏奠定基础。)

  (老师范读完之后,请同学们自由诵读3--5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

  (解说:趁着学生才有的感受尚在,让学生直接再次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步骤,避免抛开刚营设好的氛围而由老师大讲特讲的弊病。)

  (请学生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发问:为什么我们的朗诵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内容以及感情的理解不同,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入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仔细品味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

  (解说:在这个步骤中紧扣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落实字词教学,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试题详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成诗却早在1976年“四五”运动之后的动荡时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摧残,刚刚开始走向新生。因此这首诗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

试题详情

3、第10段: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其内容是: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试题详情

2、有不理不睬的,象废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安上纱窗)

如果在我们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

试题详情

讨论: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明确: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子”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提问:“鱼翅……”这些东西,同学们见过吗?

我觉得大家见过的。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电影:那些达官贵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用烟枪烟灯,而旁边就站着个姨太太。(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见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

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门窗)

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进来的只是空气吗?(还可能有苍蝇、蚊子等)

怎么办?先说说错误的做法有?(1、有愤然关上窗子)

这行为象鲁迅批判的什么?(孱头、混蛋)

试题详情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该怎样答呢?冯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冯说的是什么意思?(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用的比喻。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这就叫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吧。

试题详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光热无穷          --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他发疯而死         --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

板书: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破字当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试题详情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