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5900  285908  285914  285918  285924  285926  285930  285936  285938  285944  285950  285954  285956  285960  285966  285968  285974  285978  285980  285984  285986  285990  285992  285994  285995  285996  285998  285999  286000  286002  286004  286008  286010  286014  286016  286020  286026  286028  286034  286038  286040  286044  286050  286056  286058  286064  286068  286070  286076  286080  286086  286094  447090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试题详情

3.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试题详情

2.熟读课文。

试题详情

1.完成“练习”一、二两题。

试题详情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布置作业:

试题详情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试题详情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试题详情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试题详情

1.朗读指导:指名让学生朗读,然后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试题详情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  )缔交  粮而景(  )(  )  因利(  )便  万(  )之势

(  )越   王侯将相(  )有种乎  (  )静  (  )毅  安(  )

(  )景  墨(  )  (  )滑  累(  )不应  蒙(  )  (  )

(  )巡   鉏耰棘(  )  (  )持  (  )长絮(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  )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注释的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

耕织(  )  守战之具(  )     ②会盟(  )   宝(  )

明智忠信(  )   尊贤而土(  )  ④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  )

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⑥开关敌(  )   天下诸侯已矣(  )

因利乘便(   )   及孝文王(   )   ⑧国之日浅(  )  陈利兵而谁何(  )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  )自以为关中之固(   )  ⑩斩(   )   同年而

天下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应,赢粮而从      ②外连衡而诸侯

③然陈涉枢之子         ④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

③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5)在横线上填空: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     

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     ;“身死”后面省略了         ;“为天下笑者,何也?”是     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点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B.加点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C.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点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作者语汇丰富。

(说明:预习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作者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附」练习答案

(1)①zòng  yíng  cóng  chéng  shèng    ②Nìng  nìng  níng  yuè  lè

③Zhái  dí    shào  zhào  tián  xiān   ④qūn   qín   jīn   duó   duó   dù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11国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  ②使动用法  ③名词作状语  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  ②夸张  ③夸张  ④比喻  ⑤借代

(5)①秦孝公  ②之  ③陈涉起义;介;于;设问

(6)C

研习新课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