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6078  286086  286092  286096  286102  286104  286108  286114  286116  286122  286128  286132  286134  286138  286144  286146  286152  286156  286158  286162  286164  286168  286170  286172  286173  286174  286176  286177  286178  286180  286182  286186  286188  286192  286194  286198  286204  286206  286212  286216  286218  286222  286228  286234  286236  286242  286246  286248  286254  286258  286264  286272  447090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试题详情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试题详情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三、四。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解答重点练习并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1、思考文后练习一,找出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并试行编写本文记叙与议论部分前后联系对照表。

试题详情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试题详情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试题详情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试题详情

2、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试题详情

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一词多义:

  ⑴ “悲”:

     ① 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⑵ “胜”:

     ① 尽,shēng。“何可胜道也哉”。

     ② 能承担,禁得起,shē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 优美的,shè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 胜利,shè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⑴ “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⑵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试题详情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⑴ 本段着重写什么?

   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提示:

   五层意思:

  ①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