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6354  286362  286368  286372  286378  286380  286384  286390  286392  286398  286404  286408  286410  286414  286420  286422  286428  286432  286434  286438  286440  286444  286446  286448  286449  286450  286452  286453  286454  286456  286458  286462  286464  286468  286470  286474  286480  286482  286488  286492  286494  286498  286504  286510  286512  286518  286522  286524  286530  286534  286540  286548  447090 

1、考字、词、句。某字、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或赏析某句。

方法指导:这个字、词(或句)在诗中是什么的意思,这个字、词(或句)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什么样的特点特征、情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例1: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例2:09年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试题详情

4、注意各种提示性信息,它们集中在题目、注释、诗中的某个词语--情点、题干要求等等。

 针对诗歌鉴赏学习的规律,结合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性作用,积极探索高考新题型考查形式,探究不同考点的解题方法,做到有备无患。

探究解题方法

古典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考纲》对此提出两项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自2002年始,高考诗歌鉴赏题主要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试题灵活多变,异彩纷呈。考查的主要角度有:1、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评价。2、对意象意境的鉴赏评析。3、对表现手法的辨析评价。4、对艺术风格,感情基调的评析。5、对内容主旨或思想感情的评析理解等。

结合2009年的试题题型,下面给大家提供几种常见的答题模式并附以题例,供参考。

试题详情

3、弄清诗歌题材分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送别诗词,要注意诗歌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是否使用意象等。如田园诗歌,要理解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试题详情

2、形象的分类、语言鉴赏的命题形式、思想感情的表达模式、意境的种别、表达技巧题型等都要了解掌握。

试题详情

1、明确鉴赏范围,并且要细化,因为诗歌鉴赏的命题点往往是从一首诗很小的一个方面来切入的。

试题详情

基于上述分析,2010年备考复习应当针对高考动向,遵循学习规律。

遵循学习规律 

作为毕业班语文教师,把握了高考动向,还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要求,了解新课标特点,探索每个考点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教学。针对诗歌鉴赏题的特点,我们可以尝试遵循以下学习规律:

试题详情

12.解析: (1)令

        ---------------------2’

(2)设,则,

 

   即

(3)由,又

  --------------6’

  又由(2)知,为单调递增函数

   --------------------------------------------7’

   1

    

    此时

       ------------9’

    2,-----10’

    3当[来源:]

,

解之得    -------------------11’

综上: 当原不等式得解集为

 当原不等式得解集为

 当原不等式得解集为-----12’

试题详情

11.解析::

     又不等式的解集为   

的定义域为

恒成立

解得            

由题意知中恰有一个为真命题 即  或  [来源:++]

解得:              

的取值范围为:        

试题详情

10.解析:(1)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且,则,于是有

,故,故上是增函数

(2)由上是增函数知: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    

(3)由(1)知最大值为,所以要使对所有的恒成立,

只需成立,即成立.

①   当时,的取值范围为

②当时,的取值范围为

③当时,的取值范围为R.      

试题详情

9.解析:由(Ⅰ)真知  

      

由(Ⅱ)真知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