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6900  286908  286914  286918  286924  286926  286930  286936  286938  286944  286950  286954  286956  286960  286966  286968  286974  286978  286980  286984  286986  286990  286992  286994  286995  286996  286998  286999  287000  287002  287004  287008  287010  287014  287016  287020  287026  287028  287034  287038  287040  287044  287050  287056  287058  287064  287068  287070  287076  287080  287086  287094  447090 

1.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洗涤仪器方法很多,就根据实验的要求,污物的性质和沾污的程度选用。

   (1)用水冲洗和用水刷洗(用毛刷刷洗)。这是最常用的洗涤方法。它既可以使可溶物溶去,也可以使附着器壁上的尘土和不溶物脱落下来。但此法往往洗不去油污和有机物。

   (2)用肥皂、合成洗涤剂、去污粉等洗刷。用这种方法一般可以除去油污和有机物而把仪器洗得很干净21世纪教育网

   (3)特殊对症洗涤。应根据粘在器壁上物质的性质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药品来处理它。例如:粘在器壁上的二氧化锰用浓盐酸处理时就很容易除去,银镜反应后的试管用稀硝酸等。

   洗涤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志是:器壁上不应附着不溶物或油污。加水于仪器中把水倾出后 容器内壁能被水均匀地润湿(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而无水的条纹和不挂水珠。

   用蒸馏水冲洗仪器的原则是:“少量多次”。

试题详情

7.晶体类型判断及熔沸点高低比较

晶体类型判断方法:

(1)    根据物理性质进行判断,如熔沸点、硬度以及导电性等;

(2)    根据空间结构图、文字表达等;

(3)    根据常见的物质类型判断。

熔沸点高低比较规律

(1)异类晶体:一般规律:原子晶体 > 离子晶体 > 分子晶体,如SiO2 > NaCl > CO2(干冰)。金属晶体熔、沸点变化大,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2)同类晶体:

① 原子晶体:半径和越小,即键长越短,共价键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 > 金刚砂 > 晶体硅。

② 离子晶体: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大,离子键越牢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如:LiCl >NaCl>KCl >CsCl,MgO>NaCl。

③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极性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如F2 < Cl2 < Br2 < I2,CO > N2。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相对较大,且分子间氢键作用强于分子内氢键。

④ 金属晶体:价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

如Na < Mg < Al。

(3)一般,合金的熔沸点低于成分金属的熔沸点,如生铁 < 纯铁。

21世纪教育网

试题详情

6.中心原子的杂化及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杂化轨道数=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数 +中心原子键合原子数

(2)杂化轨道的形状

2个sp杂化轨道呈直线型,3个sp2杂化轨道呈平面三角型,4个sp3杂化轨道呈正四面体型。

试题详情

5.电负性和电离能规律

(1)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大;表明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周期表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变小;表明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电离能递变规律

 
周一周期
同一族
第一电离能
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
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呈减小趋势。

注意第IIA族元素和第VA族元素的特殊性。

试题详情

4. 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体: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数也相同的微粒,如:CO和N2,CH4和NH4+;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性质相似

试题详情

3.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①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②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盐溶液水解后pH越小,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③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④常温下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⑤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⑥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⑦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4)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①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②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盐溶液水解后pH越大,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③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④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H2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⑤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如Br2+2KI=2KBr=I2

⑥相互化合后的价态:如S+O2 SO2 说明O的非金属性强于S;

⑦其他:如2Cu+SCu2S  Cu+Cl2CuCl2  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试题详情

2. 原子半径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反的因素:

(1)    电子的能层数,电子的能层数越大,电子间的负电排斥将使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    电子能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核对电子的吸引力也越大,将使原子半径缩小,所以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简单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⑴原子半径:同周期,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同主族,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

⑵离子半径

①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

②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③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④带电荷、电子层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

试题详情

1.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都遵循下列顺序: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

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图(即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21世纪教育网

②能量最低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当某能级中的原子轨道处于全充满或半充满状态时能量较低。

③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④洪特规则: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试题详情

3.有机反应中各种反应物之间的量的关系的考查,主要常见于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考查时在选择题中考查。

21世纪教育网

试题详情

2. 有机物的燃烧相关计算

使用时主要涉及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燃烧通式等方法进行计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