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7414  287422  287428  287432  287438  287440  287444  287450  287452  287458  287464  287468  287470  287474  287480  287482  287488  287492  287494  287498  287500  287504  287506  287508  287509  287510  287512  287513  287514  287516  287518  287522  287524  287528  287530  287534  287540  287542  287548  287552  287554  287558  287564  287570  287572  287578  287582  287584  287590  287594  287600  287608  447090 

2.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①全文方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式幽雅恬美的基调。

②适当的运用文言词汇,文语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 

③恰当的运用一些独创性词汇,如“空中走廊”

④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对比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手法的适用。

试题详情

1.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试题详情

第一层:(9-10)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第二层:(11-12)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第三层:(13-14)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

第四层:(15-18)写夜晚小屋的情景,点明题意

试题详情

第一层:( ①-③)写小屋和山的关系(远观)全景

第二层:(④-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近看)

第三层:(⑧)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仰望远观)

试题详情

                田田(多)

。 二、        荷叶  亭亭(美)         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荷           流水:脉脉(态)  静态美

   塘          

   月        (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动

   色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和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蝉鸣、蛙叫

试题详情

(二)背诵4-6三节

 附注:板书

试题详情

(一)思考和练习的二、五.

试题详情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试题详情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七 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 --------------- 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门    地点           

试题详情

(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