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练习>
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同时,孔子作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各方报告,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的精神。但鲁哀公及“三子”的态度,说明春秋末期已经“礼崩乐坏”了。
<课文理解>
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者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课文解读>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钓于滁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愿以境内累矣(3)。”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己三千岁矣,王中筒而藏之庙堂之上(4)。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5)?”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于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1)濮水:水名,在今山东范县境
(2)楚王:指楚威王。往先:前往致相邀之意,表示对贤人的礼遇。
(3)愿以境内累:此句为二大夫代表楚王向庄子所致之同,意为愿把国事相累于先生。也就是请庄子去作官的含蓄说法。《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聘之,许以为相。”即此意。
(4)巾筒(sì):笥为竹箱之类。意为把龟骨放在竹箱里,再蒙上中被。庙堂:大庙之明堂,为古代君主与群臣议政和举行祭祀仪式之处。
(5)曳尾于涂中:拖着尾巴在泥中爬行。比喻生之微贱。
庄子在涯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致相邀之意说:“愿意把国事相累于先生!”庄子手把钓竿;头也未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大庙明堂之上。对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二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5、“求善贾而沽诸”中的“沽”,“卖”(出售)解;“沽酒来何迟”中的“沽”,“买(酒)”。
4、“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中的“与”作动词用,参与;“岁不我与”中的“与”也作动词,等待(此句为宾语前置)。
3、“男有分,女有归”中的“归”指女子出嫁(古代认为女子属于夫家,所以出嫁犹如“归”);“归孔子豚”中“归”通“馈”,赠送。
2、“邦有道,则知”中的“知”通“智”,与下面的“愚”相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的“知”,了解。
1、“从者见之”中的“见”,是使动用法,即孔子的随从者使(仪封人)谒见了孔子。而“天下有道则见”中的“见”即“现”,出来当官,与下面的“隐”相对。
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他回答学生时用比喻、反诘,更能体现出一种义无返顾、不容置疑的力量,用陈述句是表达不出的。
<文言练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