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表达自己这一志向时并未用空洞的语言表态,而是用了具体的细节,写自己平常的饮食起居,特别用“曲肱而枕之”来写自己贫困简陋而自由随便的生活细节,尤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后世许多文人都特别欣赏,在诗文中引用。而“浮云”的比喻,则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非法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陈毅所写,对于非法钱财富贵“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李白也有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辛弃疾《水龙吟·瓢泉》:“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课文理解>
本章选择的几段论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课文解读>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谁”,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用于比较的词,在疑问句中,在比较中选择,如“吾孰与徐公美?”而在反问句中,则将前后两项比较显示分明,一般是肯定后项。 (4)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谁与”,即“与谁”。
(5)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未之有”即“未有之”。 (6)岁不我与。
“我与”即“与(等待)我”。 (7)莫己知也。 “己知”即“知(了解)己”。
(8)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莫之知”即“莫知(知道)之(他)”。 (9)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责备)尔”,“是”系指示代词复指“尔”。 (10)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公山氏之之”,即“之(到)公山氏那里去”,前一“之”,指示代词复指“公山氏”。 (11)曾是以为孝乎? “是以”即“以是(指代供给父老酒食)”。
(12)吾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即“以一(忠恕)贯之”。 (13)仁以为己任。
“仁以”即“以仁”。
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文言练习>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课文理解>
本章选择孔子关于“仁”的语录选段,阐述孔子“仁”的思想体系及其内涵。“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孔子《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孟子进一步发展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肯定“仁”。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对“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和全面、正确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和必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我爱人人”、“我为人人”,那么也必将“人人爱我”、“人人为我”。
<课文解读>
孔子适陈,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①郭:外城。在城的外围所加筑的城墙。 ②颡:额。 ③要:同“腰”。 ④累累:颓丧悴的样子。 ⑤末:不重要。一说是不对之意。
译文:
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们走散了。(于是)孔子独自站在郭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的那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与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说:“讲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然而说我类似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
(1)(孔子)之三子告(陈成子弑君事)。 (2)(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3)鸟兽不可与(之,指鸟兽)同群。 (4)丘不与(之,指世上人)易也。
(5)(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的“洁”,形容词使动用法:欲使其身洁。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