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电解质 |
弱电解质 |
概念 |
|
|
电离程度 |
|
|
化合物类型 |
|
|
电离方程式 书写表示方法 |
用
符号表示 硫酸的电离: |
用
符号表示 醋酸的电离: |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水分子不计) |
|
|
实例(按物质类别归类) |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性盐); 强酸: 、 、 、 、 、 等; 强碱: 、 、 、 等。 |
极少数盐; 弱酸: 、 、 、 、 、 等; 弱碱: 、 、 、 等; 水。 |
电解质:凡是在 或在 状态下能够 的 叫做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 和在 状态下都不能 的 叫做非电解质。
3、化学能;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
考点2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五点:
(1) 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 ”隔开。若为放热反应,ΔH为“ ”:若为吸热反应,ΔH为“ ”。ΔH的单位一般为
(2)注意反应热ΔH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ΔH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ΔH在25℃、101325Pa下测定的,可不注明温度和压强。
(3)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 。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l、g)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5)由于ΔH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例如:已知H2(g)+1/2 O2(g)=H2O(1) ΔH=-285.8kJ·mol-1则:
H2O(1)=H2(g)+1/2 O2(g) ΔH=+285.8kJ·mol-1
2H2(g)+O2(g)=2H2O(1) ΔH=-571.6kJ·mol-1
[例3] (2005·南京)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C8Hl8(1)+25/2 O2(g)=8CO2(g)+9H2O(g) ΔH=-48.40kJ·mol-1
B.C8Hl8(1)+25/2 O2(g)=8CO2(g)+9H2O(l) ΔH=-5518kJ·mol-1
C.C8Hl8(1)+25/2 O2(g)=8CO2(g)+9H2O(l) ΔH=+5518kJ·mol-1
D.C8Hl8(1)+25/2 O2(g)=8CO2(g)+9H2O(l) ΔH=-48.40kJ·mol-1
点拨:先看物质状态,再看ΔH的正负,最后看方程式前系数与ΔH数值一致。
[练习]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反应中,若断裂1mol H - 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裂1mol Cl- Cl键要吸收243KJ的能量,断裂1molH - Cl键要吸收432KJ的能量,则充分燃烧1mol H2 的能量变化是 。若 ΔH〈 0代表放热,ΔH 〉0代表吸热,该化学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放出185KJ的能量;H2(g) + Cl2(g)= 2HCl(g);ΔH = - 185KJ/ mol。
考点3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即:
甲 ΔH 乙 ΔH=ΔH1=ΔH2
甲 ΔH1 丙 ΔH2 乙
如: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1/2 O2(g)=H2O(g) ΔH=-241.8kJ·mol-1
②C(s)+O2(g)==CO2(g) ΔH=-393.5kJ·mol-1
③C(s)+H2O(g)==CO(g)+H2(g) ΔH=+131kJ·mol-1
写出碳燃烧生成CO2和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应用盖斯定律,对几个化学方程式变换和叠加,可以得出要写的化学方程式,对应的反应热的数值、符号也随之相应地成比例的变化。
所以由①+③可得;C(s)+1/2 O2(g)==CO(g);ΔH=-110.8kJ·mol-1……,④,
同样由②一④可得;CO(g)+1/2 O2(g)==CO2(g);ΔH=-282.7kJ·mol-1。
考点4燃烧热
(1)概念:在 时, 物质 生成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1表示。
注意:生成不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不是燃烧热,
(2)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 kJ·mol-1,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是以 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 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例如;
(4)燃烧热的计算;
Q放=n(可燃物)×ΔH c
n为可燃物的物质的量:ΔH c为可燃物的燃烧热。
[例4]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g)+1/2 O2(g)==H2O(1) ΔH=-285.8kJ·mol-1
CO(g)+ O2(g)==CO2(g) ΔH=-283.0kJ·mol-1
C8H18(l)+1/2 O2(g)==8CO2(g)+9H2O(1) ΔH=-5518kJ·mol-1
CH4(g)+2O2(g)==CO2(g)+2H2O(1) ΔH=-890.3kJ·mol-1
相同质量的H2、CO、C8Hl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B )
A.H2(g) B.CO(g) C.C8H18(l) D.CH4(g)
考点5 燃料的充分燃烧
(1)化石燃料:包括 、 、 等,属非再生能源。
(2)充分燃烧的条件,要有 且要有 。
(3)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易产生污染物。
(4)煤的充分利用及新技术的开发:新型煤粉燃烧器,煤的气化和液化,转化为水煤气或于馏煤气
考点6 中和热
(1)概念:在 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理解时应注意,
①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②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③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3)中和热的表示, 。
注:以下反应热均非中和热:
①1/2 H2SO4(aq)+1/2 Ba(OH)2(aq)== 1/2BaSO4(s)+H2O(1)
②NaOH(s)+HCl(aq)==NaCl(aq)+H2O(此处还有NaOH的溶解热),
③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1)(此处还有CH3COOH的电离热)
[例4] (2004·深圳)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 (aq)+OH-(aq)==H2O(l) ΔH=-57.3kJ·mol-1;分别向1L 0.5mo1·L-1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H2SO4,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分别为ΔH l、ΔH2、Δ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ΔH l>ΔH2>ΔH3 B、ΔH2<ΔH3<ΔH l
C.ΔH l= ΔH2=ΔH3 D、 ΔH l<ΔH3<ΔH2
考点7 中和热的测定
(1)主要仪器,
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2)实验步骤:
①组装仪器如图所示。②分别量取50mL 0.5mo1·L-1的盐酸和50mL0.55 mo1·L-1NaOH溶液,记录起始温度t1。③混合反应并准确量取混合液最高温度,记录终止温度t2。④重复实验二次,取平均值。⑤计算△H;
(3)可能的误差:
①未及时测出最高温度--其值 , ②使用一个量筒且未清洗干净--其值 。 ③烧杯过大--其值 。
(4)注意事项
①为了保证0.50 mo1·L-1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 mo1·L-1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
②实验中若用弱酸代替强酸,或用弱碱代替强碱,因中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 。
[例5]用50mL 0.50 mo1·L-1的盐酸与50mL0.55 mo1·L-1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
(2)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环形铁质搅拌棒代替? (填“能”或“不能”),其原因是 ;
(3)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用0.55 mo1·L-1,实验中若改用60mL0.50 mo1·L-1的盐酸与50mL 0.55 mo1·L-1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 (填“相等“不相等”);
(4)已知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lmol H2O时,放出57.3kJ的热量,则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5)若某同学利用上述装置做实验,有些操作不规范,造成测得的结果偏低,请你分析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a、测量盐酸的温度后,温度计没有用水冲洗干净
b、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倒人小烧杯时动作迟缓
c、做本实验的当天室温较高
d、将50mL 0.55 mo1·L-1的氢氧化钠溶液取成了50mL 0.55 mo1·L-1的氨水
e、在量取盐酸时仰视读数
考点8 能量变化的综合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能源问题成为涉及人类生活和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从能源问题可引出很多学科的知识要点,以不同角度设问的综合试题成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金石。灵活运用能量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关键。
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和氢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些可以再生,为再生性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少。
[例6]有专家指出,如果对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使之能够实现,那么,不仅可以消除对大气的污染,还可以节约燃料,缓解能源危机。在此构想的物质循环中太阳能最终转化为
A、化学能 B、热能 C、生物能 D、电能
2、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吸收能量;放出能量;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多,还是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多 。
3、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 也不同。放热反应的宏观表现是 ,其微观表现是 。
答案:1、能量;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量 ;放热;吸热 。
2、 既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又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 ,形成化学键要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热量)还是放出能量(热量),取决于 。
物质类别 |
组成和结构 |
物理性质 |
主要化学性质和特点 |
||
卤 代 烃 |
名称 |
溴乙烷 |
色 体, 溶于水,比水 |
①水解: ②消去: |
|
分子式 |
|
||||
结构简式 |
|
||||
官能团 |
|
||||
醇 |
名称 |
乙醇 |
色 体, 味, 溶于水 |
①置换:
②取代: ③消去: ④氧化: 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 ⑤酯化: |
|
分子式 |
|
||||
官能团 |
|
||||
结构简式 |
|
||||
结构式 |
|
||||
物质类别 |
组成核结构 |
物理性质 |
主要化学性质和特点 |
||
酚 |
名称 |
苯酚 |
色 体,有
气味, 溶于水。 有 性,沾到皮肤上要用 擦洗。 |
①中和: ②取代: ③显色:与 反应生成 色溶液。 |
|
分子式 |
|
||||
结构简式 |
|
||||
官能团 |
|
||||
醛 |
名称 |
乙醛 |
色 体, 有 性气味,和水 。 |
①加成:
②氧化: |
|
分子式 |
|
||||
官能团 |
|
||||
结构简式 |
|
||||
羧 酸 |
名称 |
乙酸 |
色 体, 有 味, 和水 。 |
① 酸性:
酸性比碳酸 ②酯化: 规律:酸脱 ,醇脱 |
|
分子式 |
|
||||
官能团 |
|
||||
结构简式 |
|
||||
酯 |
名称 |
乙酸乙酯 |
色 体, 有 味, 溶于水,比水 。 |
①酸催化水解(
逆): ②碱催化水解( 逆): |
|
分子式 |
|
||||
官能团 |
|
||||
结构简式 |
|
||||
|
卤代烃 |
醇 |
酚 |
醛 |
酸 |
酯 |
代表物分子式 |
|
|
|
|
|
|
组成通式 |
|
|
|
|
|
|
结构特点 |
|
|
|
|
|
|
典型化学 反应类型 |
① ② |
① ② ③ ④ ⑤ |
① ② ③ |
① ② ③ |
① ② |
① ② |
3、化学键与物质类别规律
(1)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3)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苯)等。
(4)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
(5)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Na2O2、Na2Sx、CaC2等。
(6)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键的物质,如 、 、 、 等。
(7)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例1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构成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离子键和极性键。
D.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E.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不一定能形成离子键
F.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H.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G.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一定是极性键
[例11]在下列化学反应中,既有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断裂,又有离子键、极性键、非极
性键形成的是 ( )
A.Na2O2+2H2O=4NaOH+O2 B.CaC2+H2O→Ca(OH)2+CH≡CH↑
C.Mg3N2+6H2O=3Mg(OH)2↓+2NH3↑ D.NH4Cl+NaOH NaCl+H2O+NH3↑
2、离子键和共价键
键
型 |
概
念 |
特
点 |
形成条件 |
存 在 |
|
离子键 |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
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 |
离子化合物 |
|
共价键 |
非极 性键 |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
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
相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 |
非金属单质、某些化合物 |
极性键 |
共用电子对偏向一方原子 |
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 |
共价化合物、某些离子化合物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