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8610  288618  288624  288628  288634  288636  288640  288646  288648  288654  288660  288664  288666  288670  288676  288678  288684  288688  288690  288694  288696  288700  288702  288704  288705  288706  288708  288709  288710  288712  288714  288718  288720  288724  288726  288730  288736  288738  288744  288748  288750  288754  288760  288766  288768  288774  288778  288780  288786  288790  288796  288804  447090 

1、18.4gNaOH和Na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以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g,计算原混和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

试题详情

4.、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常用的表达技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1.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4.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5.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许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回答显得模棱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表达技巧的含义。为此,这里对古诗中一些常用的表达技巧做了一些归类,对每种表达技巧作了解说和举例,以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它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分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包括构思方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下面一一介绍。 一.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寓情于景  间接抒情的一种。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没有一个情感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6.触景生情  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7.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  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二.表现手法(包括构思技巧) 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既为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3.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又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二首》 杜甫)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4.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5.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了苏轼名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③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6.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7.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是一种构思法。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刘禹锡)(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杨炯)  (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实写的写法,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用虚写的写法,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8.抑扬 是一种构思法,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10.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三.修辞手法 1. 比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7.对比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比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9.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0.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设问.排比.反问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试题详情

3.区分几个概念,明确答题的内容角度

      问“表达方式”,则答叙述、描写(虚实、动静)、议论、抒情、铺陈等;

      问“修辞手法”,则答所运用的修辞格;

      问“艺术(表达)技巧”,则答想像、联想、衬托(正衬或反衬)、对比、象征、用典、化用、含蓄蕴藉等。

试题详情

2.重温过去的高考题,模仿借鉴正项中的表述

      过去的高考题都是选错项的,至少有三个正项,材料很多。

试题详情

1.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试题详情

(四)通感性意象

    2.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二,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试题详情

(三)描述性意象 

试题详情

(二)比喻性意象

试题详情

(一)象征性意象

试题详情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艾鈹戞幊閸婃鎱ㄧ€靛憡宕叉慨妞诲亾闁绘侗鍠涚粻娑樷槈濞嗘劖顏熼梻浣芥硶閸o箓骞忛敓锟�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崘顕ч埞鎴︽偐閸欏鎮欑紓浣哄閸ㄥ爼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