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789  28797  28803  28807  28813  28815  28819  28825  28827  28833  28839  28843  28845  28849  28855  28857  28863  28867  28869  28873  28875  28879  28881  28883  28884  28885  28887  28888  28889  28891  28893  28897  28899  28903  28905  28909  28915  28917  28923  28927  28929  28933  28939  28945  28947  28953  28957  28959  28965  28969  28975  28983  447090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

试题详情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试题详情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 (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试题详情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试题详情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试题详情

1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A: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以及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中国开始拥有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B:东方魔稻―杂交水稻,袁隆平――第二次绿色革命。

C:神舟号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上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D:其他: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银河系列计算机1997年每秒130亿次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A:1956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B: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的损害。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重现生机。

  (3)教育事业的发展  
A: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目前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战略目标。

B:高等教育:1958年“教育大革命“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年文革严重破坏了高等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建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C: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轮复习:十五个热点专题

专题一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试题详情

1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革命派没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B:新三民主义:新的表现: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民生主义增加“节制资本”评价: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C: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实践三民主义的正确方法,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2)毛泽东思想

A: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将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

B: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和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总任务。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论十大关系》发表说明中国早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国家的政治生活主题。

C: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

A:1978年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B: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中国人民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

E: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F: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G: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H: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4)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前进发展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试题详情

B: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70、80年代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住:吸收西方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D:行:铁路、轮船、汽车、飞机

E:礼仪:由跪拜到鞠躬握手,体现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婚丧嫁取:自由恋爱和简葬等。娱乐:互联网等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A:铁路:1881年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开平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B: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招商局成立。

C:航空:1910年,冯如研制成功第一架飞机。

D: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居前列的电讯大国。
  (3)大众传媒的发展 

A:报刊:《申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B:1905年,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首获国际大奖。

C:邮政:1896年“大请3邮政局”成立,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试题详情

1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衣:由传统到中西合璧(主要表现);

试题详情

9.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B: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提出,主要内容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的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A: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B: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B: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E: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