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有记载说:“向之所以鄙为夷务而谓之曰形下者,今变言曰:西人尚知本春秋大义以立公法。朝野交哄,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
A.“师夷长技”开始从观念走向实践
B.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的鄙视
C.清政府的统治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D.兴办洋务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23.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相似背景是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主题的变化。以下高频率语汇中可能属 于1915年的是
A.帝制、实业救国、国体 B.民主、约法、南北议和
C.新政、预备立宪、议会 D.八国联军、赔款、拳乱
21.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火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煽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围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20. 光绪十四(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闽,退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荼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对此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已不具备竞争优势
B.工业革命推动丁印度日本茶叶生产
C.外商向中国倾销茶叶导致商人茶农破产
D.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19.近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 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官禁满兵戈。”这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日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特点,其表现是
①外国商品日益占据中国市场 ②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③开始出现近代工业
④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⑤自然经济仍然是广大农村的主要经济模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17.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纽约时报》发表专题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首先体现在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可关条约》 D.《南京条约》附件
1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15.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形式的兴盛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A.楚辞 B.汉赋 C.唐诗 D.宋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