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10年政策组合的变迁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也体现了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具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未来几年中国抵御危机冲击,保持国内经济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此种政策组合一直持续到2004年。
2004年底,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稳健政策),并提出在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时,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种政策组合一直持续到2007年。
2007年底,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然而,到2008年下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渗透,货币政策已经不再提“从紧”或者“适度从紧”。此次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变为“适度宽松”,主要是为了应对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到实体经济,国内也出现经济下滑的风险。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贷款难和融资难问题,并直接导致生产经营困难。此次国家及时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与经济变化相吻合的。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属于宽松的经济政策,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不再是以控制货币供应,以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通过对资金供给的释放,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
据公开信息显示,从9月份以来,央行已连续在2个月内降息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并降低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对银行信贷也已不再实施硬性约束,货币政策松动迹象明显。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当前的中国有了不少更为积极主动和有利的条件,强大的国力,充足的外汇储备和雄厚的财政资源使政府在政策决策时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这次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就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旨在通过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矛盾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思路新、工具多、导向明。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十年前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在于保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GDP增长率从10%左右下降到当时的7%左右,一旦落入“低增长循环陷阱”,再恢复快速增长必然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因此,选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一定的政府支出规模,成为当时最现实的选择。十年后,积极财政政策的着眼点更为深远,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推动结构调整;既要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要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要有效扩大投资,又要积极拉动消费。相比十年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最大亮点就是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把扩张性政策从短期之举转为长期之策。从此次国务院公布的十大措施来看,民生投资占了主体,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以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专家认为,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果断、正确、英明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九个字:一是“思路新”。它较好地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在立足于这一点的同时,又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二是“工具多”。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等若干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三是“导向明”。“导向明”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民生,民生工程排在第一位,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的好处。二是保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发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三是促消费。四是活市场,它表现在这笔钱是增强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用于支持企业购买新设备来进行产品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作用。五是统内外。扩大内需是我们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也兼顾要促进出口,缓解出口企业的困难。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出口退税政策。六是利长远,也就是实行有利于长远的发展战略,这次推进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可以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等方面体现出来。
2.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下行趋势明显。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努力稳定出口的同时,出台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包括在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从明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设备投资;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努力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中国虽然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
受金融危机及全球经济减缓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增速回落4.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个百分点。而出口与投资和消费一起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一是次贷危机的压力,二是8年经济高速增长后的周期性回落,三是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转型的压力等等。由改革开放带来的出口增长,作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因素等开始出现调整,再加上经济经过8年的高速增长后不可避免地出现周期性回落,最后再遇上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才使得中国经济在9.9%的高速增长下,微观层面仍然感受到较大的困难。
今年年中,中共中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现在来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目标已基本达到,CPI已连续五个月回落,且预计会继续下行趋势。为防止经济过度下滑,中国政府出台了10大政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5.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明“保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首要任务。针对我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日前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国已经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同时兼顾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可以用“复杂多变”来概括。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上半年能源、粮食等价格接连创历史新高,使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但美国次贷危机深度蔓延,进而演化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从国内经济运行来看,上半年突如其来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物价的持续上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到了下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缓解,但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速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金融领域的隐患也不容忽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临严峻挑战。前3个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9.9%的较快增长,这一增速明显快于同期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也高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平均增速,但放缓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第三季度增速降到了9%,增速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增速面临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回落、控制通胀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后两年多时间内约4万亿元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为直接。
本轮宏观调控,始于对近几年经济增长偏快趋势的控制,今年以来经济增长逐季放缓,有我国主动调控的因素,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从“防过热、防通胀”到“一保一控”,再到“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也显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臻成熟。
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坚定发展经济的信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我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充裕的资金和劳动力优势,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动力强劲;我国有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财富,有驾驭经济运行的丰富经验,经济发展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基础和空间。今年以来,面对空前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近来,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政策措施,有的已开始见效。这些良好的内部条件,为我们应对外来挑战、战胜困难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7年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5%。对外依存度高,外部环境一有风吹草动,国内经济就会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对经济进行灵活审慎的调控。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运行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同时,国内物价涨幅易回升、投资增速易反弹、资金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仍然存在。为此,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把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必须落实好中央各项政策。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中央适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调增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暂免征收存款利息税、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粮农补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和住房贷款利率等。这些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均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哲学思考]
14.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高度全球化的要求。是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需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前景尚不明朗。在资本流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世界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13.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增投资用于环境建设会促进节能减排,有利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安排了相当一部分的投资用于环境的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的建设,安排了50亿元的投资。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安排了10亿元的投资。此外,在十大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的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还特别安排了25亿元的投资。所以,新增投资中,直接用于增加能耗的内容并不多。相反,有相当大量的投资用于节能减排,对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会起到一个加快和促进的作用。
1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中国通胀威胁基本消除 未来更多考虑防止通缩。从去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主要是反通胀,中国政府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同时我们也有很多控制通货紧缩的经验。目前情况来看,整个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迅速减退,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我国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的政策考虑中,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合理增加货币信贷供应,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1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家庭消费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发展不适应的消费将会阻碍生产的发展。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鼓励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短期靠投资,长远靠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前10个月消费实际增幅加快约3个百分点。但是,收入增速减缓、收入预期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不利因素,制约着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广大农民的消费。当前,既要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又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保证人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基础上,逐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广阔的内部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正在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技术改造、农村发展等都会释放巨大的投资需求。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正处于消费水平快速成长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巨大。我国有居世界首位的外汇储备额,有规模巨大的居民储蓄和社会储蓄,有充裕的财政收入,扩大内需不仅有潜力,也有基础和空间。
10.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添后劲。这次公布的十项措施中,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未来我国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将有较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2007年我国每万人拥有铁路0.6公里,而美国达5公里以上,日本近2公里。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发挥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