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力题
高考英语听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查考生对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
1.领略主旨大意。概括话题内容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2小题,它要求我们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领会,抓住说话者究竟在说什么。任何一段对话或独白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有时主旨大意较明显,有时则需要归纳、概括。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What’s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doing?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is the dialogue/conversation about?
为了把握所听内容的主旨要义,要从说话人的语气上体会主旨大意,抓住关键词,对语段进行整体理解。而不应纠缠在某些小细节上,这样往往会造成以偏概全。
2.捕捉主要细节,确认具体事实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8小题。它要求我们听清、听懂与话题中心相关的具体信息,准确理解具体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价钱、数量、目的、原因、结果等。同时,还要求我们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比如数字运算、时间顺序、比较筛选、同义转换、因果关系等。理解具体信息有助于把握话题内容,领会说话者意图,这是听力考查的重点内容。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How does the man pay for the tickets?
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When does the woman plan to arrive?
What’s the man’s house number?
How many hours does Tom sleep a day?
Why does the man thank the woma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细节问题一定是与整段材料的话题中心密切相关的,而不是纯粹为了追求细枝末节而设置的,这就需要在整体理解所听材料的基础上把听到的具体信息联系在一起,然后做出正确的理解与判断。
3.推测谈话背景,辨认角色关系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要求我们从谈话或说话的话题和语气来推断出对话双方(或说话人)的职业身份,彼此之间(或与他人)的关系,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场合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Where is the woman speaking?
Where did the conversation most likely happen?
When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Who do you think the woman probably is?[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判断背景场合与说话者的身份对理解所听话语的真实含义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谈话或者说话发生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程度,也体现了我们对语篇整体输入或整体理解的能力。
4.领会弦外之音,揣摩观点意图
这类试题在高考听力试题中约占5小题,它要求我们从话语中听出其中可能有的“弦外之音”,也就是揣摩说话人的意图、观点或态度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speakers?
What can we know/learn about the woman?
What does the man mean?
What do the speakers want to tell us?
What is the probable result of the conversation?
What’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man’s dress?
How does the woman think about the man’s way of working?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best describe the day the speaker had?
俗话说“听话要听音”,推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把握了解其观点或态度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类问题常涉及语言文化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在语言学习和听力理解训练中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
(四)宗教改革运动
马丁·路德的改革主张:①提出“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原则)的理论;②主张《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③精简教会机构,简化宗教仪式;④教士公选,可以婚配和还俗;⑤王权高于教权,取消教会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停止向罗马教廷纳贡;⑤建立不受教皇支配的本民族的教会。
[教学反思]
(三)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现实生活,强调重视人性和肯定人的价值尊严。
代表人物有“文学三杰”:但丁著《神曲》;彼特拉克著《歌集》,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著《十日谈》
(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1.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以及巴西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在美洲和菲律宾的殖民扩张。
2.荷兰的兴起和殖民扩张:① 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最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②荷兰先后夺取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和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3.英国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①1588年英国消灭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殖民扩张道路;②英国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印度和北美殖民地;③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荷战争,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④英国取得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胜利,夺取加拿大、新法兰西和法属印度等殖民地。
4.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②为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海外市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点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一)新航路的开辟:又称“地理大发现”
1.背景:①15世纪前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兴起了到东方去的“寻金热”。葡萄牙、西西班牙希望在东方扩大传播天主教。②15世纪中叶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③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及地理知识的丰富,为远航提供了必要条件。
2.开辟情况: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最南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西印度群岛;达·伽马沿迪亚士航线前行,完成通往印度的航行;西班牙派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①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③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有利于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2.4 据图挖掘 教材中有些插图隐含了一些不易发现的知识点,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深入挖掘才能得到。如观察消化系统模式图中的消化腺时,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图中有哪几种消化腺?其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分泌何种消化液?含多种消化酶和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哪几种?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如对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进行挖掘,可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如何转化的?与蛋白质的合、运输、加工与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DNA的载体有哪些?ATP、CO2、H2O的合成部位有哪些?双层膜、单层膜及无膜细胞器有哪些?这种据图挖掘,能把教材的知识要点、难点集中在图上,学生通过训练后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3 绘图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在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时,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审美能力,如何培养呢?可以采用练习法。如讲完“根尖的结构”后,要求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并在图上注明各部分名称,画图时可参看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同时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绘图,绘完后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评价:看该同学是否绘出了根尖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各结构的位置与其比例是否恰当?各结构的细胞特点绘制是否正确?又如在讲完“叶的结构”后,要求学生绘出叶的横切面结构图等等。通过绘图练习,考察学生对插图观察是否仔细,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审美能力。
4参考文献
1程祖建.巧妙处理课本图像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生物学教学,2002(7).
2郭建云.加强高中教材插图教学.生物学教学,1999(2).
3李春林.提高学生生物学识图能力的方法.生物学教学,1999(2).
4翟万根.生物学教材的插图教学两探.生物学教学,1999(11).
2.3 据图拓展 特别是在复习时,通过据图拓展,引导学生增加某些图中知识量,加大图的载负量,促进知识融合,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如在高中生物池塘生态系统简图中,除了引导学生搞清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外,还可据图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图中有哪些食物链和食物网?此池塘生态系统能否保持生态平衡?如果水体含N、P矿质元素过多,水体富营养化,会出现什么现象?像这样教学中以图为中心,向各个角度拓展,可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2.2 局部和整体的联想 如讲“生物的排泄”一章时,肾单位的结构是该章令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和头痛的知识点,在讲肾单位结构时,先让学生围绕肾单位形成尿液这一结论进行思考:尿液中生命活动废物和人体内多余物质只能由血液从全身各处运至肾脏,要求学生装注意肾脏中的血管与人体之间的联系,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联想,而要肾脏把这些物质清除出血液的前提是肾脏中必须要含有大量可以让物质出入毛细血管,在此基础上,学生容易把为数众多的毛细血管和颜色较深的皮质对号入座,引出肾小球的概念。再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与肾小球相连的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让学生分析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粗的原因:肾小球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离开了肾小球。显然这些物质还不是排出尿液,它们被收集并进一步加工处理,引出肾小囊概念,肾小囊收集的营养、废物混杂的液体,流经肾小管时,绝大部分水、一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内,肾小管中剩下的的物质最终形成尿液。学生通过这样的层层思维和联想,对尿的形成就好理解了。又如在观察小肠绒毛示意图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联想,让学生联想到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淋巴循环模式图,再注意小肠绒毛内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那么就就容易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容易理解血液运输养料的功能。实践证明,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联想,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1 结构联想功能 如讲“关节”时,引导学生边观察关节模式图,边思考关节为什么既灵活又牢固?要求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了解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推导出其功能。一是关节囊坚韧,联想到:牢固连结,(还能分泌滑液)。二是关节腔有滑液,联想到:减少磨擦。三是关节面上有光滑的关节软骨,联想到:减少磨擦,缓冲震动,与灵活性有关。又如讲“小肠”时,让学生根据小肠壁的结构,联想其功能,一是小肠肌肉层发达,联想到:有利于蠕动,跟物理性消化有关。二是小肠内有许多消化酶,联想到:跟化学性消化有关。三是小肠长度长,小肠表面有环形皱襞绒毛、微绒毛,联想到:增大了消化面积。四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联想到: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教材中有许多结构图,如初一年级上册中有菜豆种子的结构示意图、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叶芽的结构示意图、桃花的结构示意图等,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利用结构图分析,由结构联想想功能,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