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9608  289616  289622  289626  289632  289634  289638  289644  289646  289652  289658  289662  289664  289668  289674  289676  289682  289686  289688  289692  289694  289698  289700  289702  289703  289704  289706  289707  289708  289710  289712  289716  289718  289722  289724  289728  289734  289736  289742  289746  289748  289752  289758  289764  289766  289772  289776  289778  289784  289788  289794  289802  447090 

2、动物激素的种类

化学本质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生理功能
氨基酸
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
(含碘)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
增强心脏活动,使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在 于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
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
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
催产素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胸腺素
胸腺
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素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
催乳素
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
胰岛素
卵巢胰岛B细胞
 
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雄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睾丸分泌。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
雌性激素
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卵巢分泌。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
孕激素
卵巢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乳准备条件。
醛固酮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Na+ )的重吸收和钾离子(K+ )的分泌。 (保钠排钾)
糖皮质激素
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加强糖异生;使外周组织对葡萄 糖的摄取、利用减少,故可使血糖升高。

试题详情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1、腺体: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

(1)外分泌腺:又称“有管腺”,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如唾液腺、胃腺、肠腺、汗腺、皮脂腺、乳腺、泪腺、肝脏、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

(2)内分泌腺;又称“无管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输送到各细胞、组织或器官中,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胸腺、胰岛等。

试题详情

2、促胰液素的化学本质: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

试题详情

1、发现历程

①沃泰默:胰液的分泌是神经反射

②贝利斯和斯他林:胰液的分泌是受某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调节。(他们采纳了同事哈代(W.B.Hardy)的建议,创用了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激素”(hormone,“刺激”的意思)这个名称(1905)。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这样,产生了“激素调节”这个新概念,以及通过血液循环传递激素的“内分泌”方式,从而建立了“内分泌学”这个新领域。)

③巴甫洛夫: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反射→促胰液素

试题详情

1、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

①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呈是倒置的;

②交叉控制:中央前回左边控制右侧躯体运动,中央前回右边控制左侧躯体运动;

③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试题详情

3、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

(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

(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

③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4)脑干:呼吸中枢

试题详情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试题详情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试题详情

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

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4)信号变化

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

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