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种群特征的影响(同一种群内部影响):
年龄组成是决定和预测种群将来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因素。种群的性别比例改变或性别比例失调,将导致生殖上的混乱,从而引起种群数量变化。如: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而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
②种间关系的影响: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等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使研究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
③无机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环境中的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水分、温度、食物等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种群中个体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变化,出生和迁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减小,因此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变化过程。
2、实 例:(以细菌为例)
|
研究方法 |
研究实例 |
提出问题 |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
模型假设 |
提出合理的假设 |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细菌的种群增长不会受密度影响。 |
建立模型 |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
Nn=2n
N 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
修正检验 |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
数学模型 |
|
|
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7.种群的空间特征
(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表4-3)
项目 类型 |
特点 |
原因 |
模式图 |
实例 |
均匀分布 |
种群内的各个体的分布是等距离的。 |
种群个体间的激烈竞争引起。 |
|
浮游植物、森林乔木、面粉中的黄粉虫等。 |
随机分布 |
种群内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 |
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个体间互不作用引起。 |
|
森林中的无脊椎动物等。 |
集群分布 |
种群的个体集中在特定的几个点上。 |
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传播种子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
|
自然界中生物多为集群分布。 |
(3)意义: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
第4章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一雌一雄、一雄多雌、一雌多雄。
(3)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表4-2)
类型 |
图例 |
年龄比例 |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小 |
种群密度变化 |
增长型 |
|
年幼个体大于年老个体数 |
出生率>死亡率 |
增大 |
稳定型 |
|
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 |
出生率≈死亡率 |
稳定 |
衰退型 |
|
年幼个体小于年老个体数 |
出生率<死亡率 |
减小 |
(3)意义:预测未来种群动态变化。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2)意义: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