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化国防的主要任务和建设目标:任务是保卫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目标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
(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外交政策的重要调整
1. 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发展,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调整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制止战争的和平力量在发展。
(2)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为确保这一中心的实行,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
2. 主要内容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改变了原来一直强调战争危险的观点,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2)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种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中国在保持、发展与已建交国家关系的同时,又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4)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3. 意义:在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
1. 中美关系由紧张到缓和
(1)中美关系紧张: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①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
②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2)中美关系缓和
①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而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公告的发表,引起世界舆论的震动。②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补充: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经过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表示:将来美国“同苏联对话时,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并委托别国领导人转告:“想跟中国对话。”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向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公开表示要来中国的意愿。10月下旬,尼克松在公开场合首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同时,美国在贸易、旅行等方面采取了具体行动。中国注意到美国方面接二连三的引人注目的姿态,及时作出了反应。11月中国政府表示:如果尼克松总统本人愿意访问北京,也会受到欢迎。1971年4月,经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是中国采取的松动中美关系的重大步骤。美国总统尼克松迅速批准美国乒乓球队接受邀请。中国利用小小的乒乓球使中美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世界赞誉为“乒乓外交”。同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在巴基斯坦访问期间称病,秘密进行了他的第一次访华,双方发表了《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将应邀于1972年5月前访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他分别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进行了重要会见与会谈。2月28日尼克松访华结束时,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通称《上海公报》,指出了发展中美关系的基础,为世界瞩目。卡特上台以后,于1978年4月公开宣布: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概念,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中国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中美建交谈判定于7月初在北京开始,至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关于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4. 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上带来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打破了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5.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1)“三个世界”的理论:美、苏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的英、法、德、日等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明确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2)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一)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1955年更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1954年更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1.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2. 1955年,参加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与任何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废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得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得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新中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积极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一)背景--国际环境
1. 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除美国以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创伤。(2)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亚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国家赢得民族独立。(4)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族革命运动。
2.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1954;地点:日内瓦
②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会议
(2)万隆会议:
①时间:1955;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②意义:我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时间:1972
(2)人物:尼克松(美);田中角荣(日)
4. 联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97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
2.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 “一国两制”
(1)定义:“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成果: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