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0760  290768  290774  290778  290784  290786  290790  290796  290798  290804  290810  290814  290816  290820  290826  290828  290834  290838  290840  290844  290846  290850  290852  290854  290855  290856  290858  290859  290860  290862  290864  290868  290870  290874  290876  290880  290886  290888  290894  290898  290900  290904  290910  290916  290918  290924  290928  290930  290936  290940  290946  290954  447090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数学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理化生学习大全》. 上海教育出版社

《满分训练法》. 数学 . 八年级(上). 出版社

试题详情

数学证明本身的学习包括:获得或质疑需要证明的命题;理解命题的结构,特别是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获得完成证明的基本策略。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不去为做题而做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科发展的根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数学家;但是,我们的数学课程不能给那些未来数学家的成长制造障碍。”这是一位老数学教师的话,放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尾,与各位数学教师共勉!

试题详情

2、已知:在△ABC中,AB=AC,AD=CE

求证:DE≥BC

分析:读题:AB=AC,AD=CE

    结论:BD=AE

    读图:AD与AE在一个三角形中,

∠A是它们的夹角

    设问:在等式的另一边,CE与BD是否能够放在一个三角形中?

    发现:可以采用平移法,平移CE或BD都可以,下面以平移BD为例继续说明

    行动:平移BD,使点B与点C 重合,把平移后的D点记为F,∠ECF是它们的夹角,且∠ECF=∠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连接EF,发现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则DE=EF

    转化:欲证DE≥BC,只需证DE+EF≥BC

    观察:在△DEF中DE+EF≥DF,而DF=BC

上述分析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题与读图相结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用到了直线的平移以及线段的代换、简单的不等式的性质。共做了三条辅助线,且辅助线有的在形外,有的与形相交。

完整的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过C作CFBD,连接EF,DF,

    在△ADE和△CEF中

    ∴△ADE≌△CEF(SAS)

    DE=E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又∵DE+EF≥DF, DF=BC

∴DE≥BC

试题详情

1、已知:在△ABC中,AB>AC,  AD平分∠BAC

求证:AB-AC>BD-DC

分析:读题:AB>AC,

    设问:AB比AC大多少?

    行动:比长度

    设问:将AB与AC的哪一端固定在一起,比较另一端好呢?如何比?

    发现:A为公共端点,可采用旋转法

    行动:将AC绕A点旋转,使AC与AB在同一直线上,将C在AB上的落点记为E

    结论:AC=AE ,AB-AC=BE,

原命题转化为求证BE>BD-DC  (1)

     观察:BE与BD可以放在一个三角形中

     行动:连接DE

     观察:在△BED中,BE>BD-DE,对比(1)式,注意到DC与DE

    读题:AD平分∠BAC

    结论:∠EAD=∠CAD,恰可用于证明三角形全等(SAS)

上述分析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题与读图相结合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用到了直线的旋转以及线段的代换。共做了一条辅助线,且辅助线在形内。

完整的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AB>AC

    ∴可在AB上截取AE=AC

    在△AED和△ACD中

    ∴△AED≌△ACD(SAS)

    ED=C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B-AE=BE>BD-DE

    ∴AB-AC>BD-DC

试题详情

4、由等式的性质迁移出简单的不等式的性质

例如:如果a>b,那么a+a>b+b

   如果a>b, 那么a+c>b+c

   如果a>b,b>c,那么a>b>c

……

试题详情

3、训练读题与读图相结合的能力:

这是确定位置关系变换方法的关键

试题详情

2、通过典型习题深化对辅助线本身的认识:

可以在形内,也可以在形外;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

试题详情

人教版八年纪上册第十一章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在作业中,不难发现有一类问题是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即关于三角形中不等关系的证明。这类问题往往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将某些线段进行“等量代换”,最后结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得出结论。这里,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就此,笔者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指导学生添加辅助线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积累平面图形位置关系变换的常见方法:

折叠、平移、旋转、翻转、对称、拼接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