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1351  291359  291365  291369  291375  291377  291381  291387  291389  291395  291401  291405  291407  291411  291417  291419  291425  291429  291431  291435  291437  291441  291443  291445  291446  291447  291449  291450  291451  291453  291455  291459  291461  291465  291467  291471  291477  291479  291485  291489  291491  291495  291501  291507  291509  291515  291519  291521  291527  291531  291537  291545  447090 

1.北美与亚欧大陆气候即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如此美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所占面积有限、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小于亚欧大陆等。据此回答北美大陆气候是亚欧大陆气候的“缩影”,其原因是

①南北所跨的纬度范围大,气候类型较齐全

②海陆位置相似,分布面积最广阔的均为温带季风气候

③地形结构特征相似,大陆气候特征显著

④陆地轮廓北宽南窄,热带气候所占面积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1.学法指导:(1)前后联系法。前面三个单元分别介绍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我国这些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因此,在第四单元的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的近期目标是为了全面建设个小康社会。因此,第十一课叫“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最后一课,我们的教材把经济生活放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所以第十二课叫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重点突破法。本单元要重点突破如下考点:市场调节及其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热点分析法: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有关热点现象,分析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与具体表现,说明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经济运行中突出问题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分析我国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一路子的深刻意义;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影响,探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试题详情

 误区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误区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唯一手段。

 注意:资源有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和计划。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误区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不是信用经济。

 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与信用经济的有机统一。“守法”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诚实信用是法制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必须遵从法律法规,企业经营行为按照游戏规则处理,政府经济部门把经济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误区四: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误区五: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秩序就可以被世界各国承认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

 注意:不一定,有些国家为了竞争中自己获利,故意不承认。

 误区六: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注意: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别在于宏观调控效果上的差别,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误区七:宏观调控就是依靠行政手段。

 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误区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误区九: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注意: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误区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是各地区同步的过程。

 注意: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进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误区十一:对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注意:这是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误区十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注意:十七大报告指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比2000年翻两番。

 误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误区十三: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以人为本。

 注意: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误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注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给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竞争与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误区十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

 注意: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误区十五: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同等受益。

 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误区十六: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注意: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试题详情

(五)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即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4)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生产全球化是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基础,没有生产全球化,就谈不上贸易和资本全球化。反过来,贸易与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程度的提高。

 3.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1)含义:跨国公司是指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2)作用: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2)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②消极影响:一是使世界贫富分化现象更加严重;二是使得一国经济波动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5.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发展中国家正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管理、培育人才、扩大出口、参与分工等方面的成果。

 (2)挑战:一是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二是经济主权受到制约;三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3)对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迎接挑战。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

试题详情

(四)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比较

比较
总体小康
全面小康
不同点
 标准
 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更高水平:达到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生活质量
 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更全面: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社会发展状态
 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体现社会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相同点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试题详情

(三)宏观调控各种手段之间的比较

比较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含义不同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调整经济活动
依据不同
 是依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
 依据经济法规来调节
 是依据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来实施的
内容不同
 税收、信贷、汇率、利率、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
 经济立法和司法
 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
特点不同
 间接性
 强制、统一、权威
 直接、迅速的特点
作用趋同
 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用趋同
 有利于实现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管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试题详情

(二)市场作用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1.价值规律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没有市场就无所谓商品经济。因此,价值规律也就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2.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的,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引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传递的信息,协调生产与需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的实质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一致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试题详情

(一)重点把握“六个一”

 1.市场调节与市场秩序相结合。

 (1)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基本手段。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积极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秩序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法律和道德。只有用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3)维护市场秩序也离不开诚实守信,建立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交换的必然要求,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第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叫“根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注:我国的公有制企业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也要参与市场交换,所以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并且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引入竞争,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效益。

 (2)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注:我们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是有保证的:一是公有制为基础,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三是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第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宏观调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有成效。原因在于,一是公有制决定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二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长处。

 3.处理好一对关系。

 
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宏观调控(有形的手)
 调节手段
 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实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地位
 基础性作用
 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
 局限性
 (1)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2)单一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政府调节是一种主观行为,可能因为决策失误或过度的政府调节而干扰、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联系
二者都是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缺一不可。(1)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是经济运行中经常和大量发挥调节作用的手段,是第一位手段。(2)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有形的手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单纯的市场调节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政府参与调节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完整的市场经济。
 
 经济是不完整的市场经济。

 4.一个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2)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也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只能是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社会主义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5.市场调节的缺陷。

 
原因
结果
 自发性
 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谋求自身的眼前利益或者不正当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
 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现象。
 盲目性
 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林及大型项目建设上影响更明显。

 6.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 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要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