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已知A、B是圆心为C、半径为 的圆上两点,且 则 等于 ( )
A. B. C. D.
5.若点M(3,0)是圆 内的一点,那么过点M的最短
弦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 )
A. B.
C. D.
4.若 ,则直线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函数 的定义域为( )
A. B. C. D.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
A.若 ,则 B.若 ,则
C.若 ,则 D.若 ,则
1. 的值为 ( )
A. B. C. D.
类 型 及 规 律 |
例
句 |
译 法 |
|
名词作状语 |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其一犬坐于前(《狼》) |
像……一样 |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用对待……的方式 |
|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用…… |
|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 |
依据……,按照…… |
|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
卒廷见相如
(《廉蔺列传》)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
在……,从……,向…… |
|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
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当……,每…… |
|
名词作动词 |
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
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
(1)动+名:军,驻军。 (2)介+名+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风,吹拂。 |
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
二月草已芽 (《采草药》)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
||
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
蹄而杀之 (《黔之驴》) 项王复引兵而东 (《项羽本纪》)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 |
||
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 |
||
形作动 |
后面有宾语 |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争远 |
前面有能愿动词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
前面有助词“所” |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
||
其他表动态的 |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
下面这首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之婉约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下片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我报路长嗟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它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志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屡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聪明才智往往被扼杀,一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她的一生只能用写诗词来表现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谩有惊人句”。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豪放派的特色。
[近义词辨析歌诀](一)
申诉理由用申辩;公开辩解用声辩:发怒瞪眼用瞋目;受窘惊呆用瞠目。 言谈举止用优雅;环境建筑用幽雅。精神振作用发奋;辱后努力用发愤。 事业而言用终生;切身大事用终身。客居他乡用作客;朋友串门用做客。 工作技能用本领;活动能力用本事;根本属性用本质;实际属性用实质。
独占独揽用把持;幕后控制用操纵。区分开来用辨别;真假伪劣用鉴别。
进攻反扑用猖狂;报复诬陷用疯狂。作伪改动用篡改;据实改动用窜改。
生产下来用出生;家庭背景用出身。时间推移用度过;水道难关用渡过。
重大事件用遏止,心情情绪用遏制。不够踏实用浮躁;没有耐心用急躁。
认识不深用肤浅;作风飘浮用浮浅。横加阻挠用干涉;过问他事用干预。
言辞欺诈用诡辩;强词夺理用狡辩。宽容冒犯用涵养;道德情操用修养。
[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二讲 词类活用
其一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里有一处令人费解,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这里并不矛盾,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在苏轼以前最著名的悼亡诗篇章有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这首悼亡词,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千古而下,读来仍令人黯然神伤。
其二是宋人贺铸的《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写出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感情。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也问得十分奇怪--贺妻又何尝愿意先词人而去呢?这实际上是文学往往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作者撕肝裂肺的悲怆,已全然包含在泪尽而继之以血的一声呼天抢地之中了。
词的结拍最为后人所称道。它用了生活小事中的细节,活脱脱地写出了亡妻的贤慧与勤劳,写出了伉俪之爱的温馨。糟糠夫妻,情逾金石,无怪乎词人当此雨叩窗棂,一灯如豆,空床辗转之际,最最不能忘怀的就是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就把这哀惋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铁石人也不容不潸然泪下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