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3125  293133  293139  293143  293149  293151  293155  293161  293163  293169  293175  293179  293181  293185  293191  293193  293199  293203  293205  293209  293211  293215  293217  293219  293220  293221  293223  293224  293225  293227  293229  293233  293235  293239  293241  293245  293251  293253  293259  293263  293265  293269  293275  293281  293283  293289  293293  293295  293301  293305  293311  293319  447090 

(一).交通遗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

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锘目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

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

影响小。  

   (2)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经济: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

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京九线-一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一加强援藏,巩固国

防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注: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

  (1)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

   (2)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

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

  (3)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①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②从微观上考虑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试题详情

  ⑴ 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① 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⑵ 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

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

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⑶ 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⑷ 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的原因:  ① 上海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②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⑸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

① 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

② 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试题详情

⑴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⑵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⑶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⑷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 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 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 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 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⑸ 调整措施:①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 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 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 稳妥发展核电;⑥ 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 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 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

⑩ 利用乙醇汽油。

⑹ 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① 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 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⑺ (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① 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② 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⑻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

① 对西部的意义:a. 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 增加就业机会;d. 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② 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试题详情

⑴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自然区位: ① 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② 港阔水深,不淤不冻;③ 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① 经济腹地广阔;② 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欧亚大陆两岸;

③ 以鹿特丹为依托。

⑵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

试题详情

  ⑴ 第三世界长期贫困落后的原因:① 自然灾害频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 长期受殖民统治掠夺,经济基础差;(历史根源)③ 长期内乱,社会动荡不安;④ 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根本原因)

⑵ 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① 持续的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② 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④ 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⑶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① 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 可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③ 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⑷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   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 跨国公司:

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① 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金;② 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③ 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利: 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 对我国传统工业造成冲击

⑹ 阿以冲突和平解决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是:

内因:① 巴勒斯坦问题; ② 耶路撒冷问题;③ 被占领土问题;  ④ 水源问题。

外因:⑤ 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⑺ 欧盟问题:

① 欧盟的成立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欧盟成立后,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多足鼎立的局面,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 欧盟的成立说明了什么?欧盟的成立说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迅速增强,从而促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⑻ 西亚地区倍受西方列强关注,原因: ① 西亚石油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② 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交通、战略位置重要.

试题详情

⑴ 新石器文化源地属于 文化系统 源地。 原因:

    每个文化遗址都是由特定的文化事物构成的文化综合体,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

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特征明显、结构完整的文化体系。

⑵ 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② 没有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② 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⑶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            火把节---------彝族

17. 黄山与庐山旅游问题:

⑴ 欣赏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夏季,最佳天气是雨过天晴。

⑵ 黄山四绝中的“怪石”在游览时,应选择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欣赏到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⑶ 庐山黄山比较:  ① 游览价值:黄山大,庐山小  ② 市场距离:黄山较短,庐山较长

③ 地区接待能力:黄山较小,庐山较大  ④ 交通通达性:黄山道路较少,交通不便;庐山有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通达度较好  ⑤ 环境承载量:黄山缺少较大平台,环境承载量较小  庐山有较大平台,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环境承载量大

⑷ 在规划黄山旅游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⑸ 黄山与庐山较好协调了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均获“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著名旅游区

⑹ 制约黄山夏季旅游游客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承载量

⑺ 黄山与庐山两地开发条件不同,主要原因是:环境承载量,地区接待能力

⑻ 如何才能体会到“黄山天下奇”:

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以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知求真

⑼ 到黄山旅游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查阅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

  ①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②了解景观形成原理,以及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变式: 到苏州旅游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查阅资料,了解园林的构景手法和景观特点

  ⑽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

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⑾ 对黄山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①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②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力;⑤环境承载量。

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⑿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试题详情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

试题详情

(一)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

试题详情

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⑶ 上海市的发展:

A、优越的区位因素: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B、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 居住拥挤;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 用地紧张。

C、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⑸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A、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B、措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⑹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⑺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8)城市的区位因素

试题详情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2)不利影响: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