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3698  293706  293712  293716  293722  293724  293728  293734  293736  293742  293748  293752  293754  293758  293764  293766  293772  293776  293778  293782  293784  293788  293790  293792  293793  293794  293796  293797  293798  293800  293802  293806  293808  293812  293814  293818  293824  293826  293832  293836  293838  293842  293848  293854  293856  293862  293866  293868  293874  293878  293884  293892  447090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

 “驴”、“船”古今的词义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应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藤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等,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六,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还有,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求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试题详情

三) 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试题详情

(二) 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试题详情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试题详情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为”译一次可。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试题详情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不过三十日。《廉》

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试题详情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试题详情

3.反问语气

   不亦……乎

   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何(奚)……为?

   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翻译为“哪儿用得着……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翻译:还要报答干什么呢?

考点:文言文翻译

第一讲  古文翻译八法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的常见考点。要翻译好文言句子,我们需牢记清末著名学者严复的“三字经”--信、达、雅。“信”,就是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达”,就是要求译句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所谓“雅”就是要求遣词造句要表现原文文笔优美的特点,富有表现力。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 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试题详情

2.疑问语气

   如……何   奈……何  若……何

   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译为: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何(胡)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表示疑问。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翻译为: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灾民)呢?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庄暴见孟子》)

   我们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凭什么能够奏乐呢?

试题详情

常见的固定句式的语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词组搭配来体现。这样的词组搭配非常多,我们这里选择一些重要的或易错的来讲解:

1.推测语气

   ……得无……

   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翻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例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后汉书•庞萌传》)

   翻译为:每日的饮食莫不是减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减少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