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3929  293937  293943  293947  293953  293955  293959  293965  293967  293973  293979  293983  293985  293989  293995  293997  294003  294007  294009  294013  294015  294019  294021  294023  294024  294025  294027  294028  294029  294031  294033  294037  294039  294043  294045  294049  294055  294057  294063  294067  294069  294073  294079  294085  294087  294093  294097  294099  294105  294109  294115  294123  447090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试题详情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这是因为作者从这样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指出发人深省的道理,使文章“有补于世”;并使记游与说理有机结合,严密照应,因而使文章别开生面,于平淡中见神奇,成为别具一格的游记,传诵千古。从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试题详情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试题详情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试题详情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提示:

(1)叙议之间是否有过渡句?

(2)作者在介绍褒禅师山时,为什么特意提到仆碑?

(3)作者写游山,只记山洞,为什么前洞略写,而后洞详写?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两部分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三段的开头句“于是余有叹焉”引起下文的议论;而“叹”是建立在上段的尾句基础之上的,这两句承上启下,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文章一开始在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记游山,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后洞详写;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两洞对比,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总之,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相扣。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又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记游相呼应,这是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试题详情

   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试题详情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其”在文中多次出现,大致分为五类。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

   (4)人称代词,“我”、“自己”。

(5)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揣测语气,“大概”。

   :①道路②道理⑨主张④说、讲⑥赶路⑧行政区域⑦通“导”

   :①名字②出名、闻名②说出、说明④命名②有名气的⑧名声、威望⑦名义、名分

:(1)这样,如此(2)对,正确(3)然而(4)词尾,“……的样子”

试题详情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

试题详情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