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做氧化剂的物质不能做还原剂
B.分解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中某元素的原子变为阳离子,则该元素的单质在反应中一定是还原剂
D.凡是没有电子转移也就没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例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凡是氧化还原反应,都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D.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判断
题型一: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判断
例3.在下列反应中,水作还原剂的是( )
A.SO3+H2O=H2SO4 B.2Na+2H2O=2NaOH+H2↑
C.2H2+O22H2O D.2F2+2H2O=4HF+O2
题型二:氧化性、还原性判断
例4.一个体重50Kg的健康人,含铁2g。这2g铁在人体中不是以单质金属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Fe2+和Fe3+和-的形式存在。二价铁离子易被吸收,给贫血者补充铁时,应给予含二价铁离子的二价铁盐,如硫酸亚铁(FeSO4)。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有利与铁的吸收。(1)、人体中经常进行的转化,A中Fe2+做 剂,B中Fe3+做 剂。
(2)、“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这句话指出维生素C在这一反应中做 剂,具有 性。
题型三:例5.下列变化中,一定需加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Cl2→Cl- B.FeCl3→FeCl2 C.C→CO2 D.KMnO4→MnO2
分类依据 |
反应类型 |
反应类型之间关系 |
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种类 |
|
|
据化合价变化 |
|
|
据有无离子参与 |
|
|
据能量变化 |
|
|
3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11所示:
材料二 图12为福建省七月气温分布图,图13为图12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材料三 图为武夷山甲、乙两坡面冬季不同海拔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2)说出图12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3)福建省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重点林区,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很大。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4)根据材料三,判断表示甲坡的是______曲线,判断的理由是:
夏季甲、乙两坡面400m-800m,气温较低的_______,其理由是:
31、右图是“中美两国本土地理位置重叠对照图”(两国的比例尺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点分别位于中国和美国,其可能相同的地理现象和事物是: 。
① 太阳高度相同
②地方时相同
③昼夜长短相同
④角速度、线速度相同
⑤地形相同
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相同
⑦均会受到寒潮的影响
(2)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有相同的气候类型,其中面积最广的是___________ ____。
(3)若图中b点分别在中国、美国境内,其共同的气候特征是 ;但成因却有所不同:
中国 。
美国 _______ 。
4、标新立异,让语言有个性色彩。
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同,语言表达风格也当然不一样。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的语言都是富有个性特点的。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朴实,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清丽,老舍的京腔京韵等等,每一个语言运用大师的作品,都展示着他们标新立异的特色,透着浓郁的个性色彩。
写作时,可以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定下自己欣赏的个性化语言的基调:或阳刚豪放,或阴柔婉约,或通俗质朴,或俊秀雅丽,或幽默睿智,或冷峻泼辣,或明白晓畅,或朦胧含蓄……力求增强语言表述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展示个性色彩,让语言富有生命力。
还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从课本上,从读物上,从生活中积累些有个性的语言,作文时,加上自己的感悟运用在文章中,使其放出异彩。因为,蕴含了作者的文化教养、知识积累和生活思考的语言,才是最有个性的。
当然,追求语言的美,不能矫饰造作,卖弄文采,不能以追求华丽的词句来炫人眼目。若用奢华的“外包装”来掩盖内容的苍白和枯槁就失却了文章的真实,污染了语言美的意蕴。文辞的绚丽,必须制约于文章的主题和感情基调,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3、巧用借用,让语言富有文采。
巧用化用诗词名句,恰当引用俗语谚语,甚至优美歌词,学会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常规句、变式句等句式,能使文章语言充满活力,内涵丰富,富有文采。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了一个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替主观主义者画像,既形象,又透过现象揭示了本质。又如:作文中可以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示矢志不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达为国为民堪忧的境界等等。这样,可使语言富有深刻的内涵,还可显示出飞扬的文采,真正达到文质兼美。
2、运用修辞,让语言美丽多姿。
俗语说,人要衣装马要鞍。其实,文章亦如此,文句更要装点。作文时,通过运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美丽多姿。
如《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缓缓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运用通感,把本来是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听觉感受的歌声,充分表现了荷香的似有若无、丝丝缕缕、断断续续,达到了通常的表达手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样,写人也可以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诗化美。孙犁《荷花淀》中写水生嫂一段:“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一段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景物描写充满诗情画意,语言质朴、清新,读后只觉水生嫂就如“新鲜的荷花香”般扑面而来,极富艺术感染力。
巧用修辞,仿佛为文章语言穿了一件美丽的衣裙,增强了形象性,语言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改变作文语言枯燥乏味,可以学用修辞之法,但切忌滥用。
1、炼字炼句,让语言精美简洁。
唐朝诗圣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传说唐朝诗人贾岛骑驴作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巧遇韩愈,留下“推敲”佳话。这说的就是“炼字”的问题。古人在创作中对语言的锤炼是非常重视的,越是出色的作家,越不肯放松,那些精美简洁的流传千古的名言莫不是经过反复锤炼才得来的。宋朝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其中“绿”字先用“到”,再改“过”,又换“入”、“满”字,经过多次修改,最后才选下“绿”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更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不仅把静止的景物变为动态景物,而且似乎使我们既感到了春风的温暖,又看到了春光的明媚,更感觉到了春意的欢腾,显示出春意蓬勃的景象。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见,写作中重视炼字炼句,为自己的作文语言进行精心包装,才能写出具有精美亮丽语言的文章。
20. Yesterday my teacher said to my father with much regret, “Should your son make what his teachers teach _____, he would do much better in his studies.”
A. him B. his C. himself D. them
19.Having spent two days on one subject and ______ two on the other subject, I am now ready for the exam.
A.other B.next C.those D.another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