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4742  294750  294756  294760  294766  294768  294772  294778  294780  294786  294792  294796  294798  294802  294808  294810  294816  294820  294822  294826  294828  294832  294834  294836  294837  294838  294840  294841  294842  294844  294846  294850  294852  294856  294858  294862  294868  294870  294876  294880  294882  294886  294892  294898  294900  294906  294910  294912  294918  294922  294928  294936  447090 

31. 施琅在〈恭陳台灣棄留疏〉中提及:「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台灣、澎湖兩處。台灣設總兵一員……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游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陞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請問施琅這個建議後來演變成:

(A)渡台禁令    (B)團練制度    (C)班兵制度     (D)保甲制度

试题详情

30. 1934年《食貨半月刊》創刊,其〈編輯的話〉指出:「史學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史學卻離不開史料。理論雖不是史料的單純排列可以產生,理論並不是原形一擺,就算成功了的。中國社會史的理論鬥爭,總算熱鬧過了。但是如不經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那進一步的理論爭鬥,斷斷是不能出現的。」這位編輯要表達的是:

(A)史學研究即是史料學        (B)史料學可以取代理論

(C)理論無益於史學研究        (D)理論建構離不開史料

试题详情

29. 「政府管制外匯、黃金,以平抑物價。1942年,發行一億美金公債,每一美元定價法幣20元,不久黑市高至法幣450元,但有關人士,仍可按官價購進,大獲暴利。1943至1945年之間,政府抛售黃金,1944年至1945年,舉辦黃金存款,利益多落入大戶之手。」這段敘述最可能和下列哪一議題有關?

(A)抗戰後期政府經濟政策與實施情形

(B)抗戰期間美元與法幣的匯率變化

(C)抗戰後期政府對銀行、金店、大戶的控制

(D)抗戰期間政府放任黃金的買賣

试题详情

28. 下表為1995年台灣四個縣某一原住民族群的人數,以及所佔該族群全台總人數的百分比,請問它應該屬於哪一族的原住民?

台北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縣
450(9.6%)
1380(29.4%)
1939(41.4%)
123(2.7%)

(A)泰雅族      (B)布農族     (C)賽夏族       (D)排灣族

试题详情

27. 十二世紀時一位法蘭西的農民平日生活窮困,也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但有一天,這位農民卻毅然將自己的家當全部變賣,甚至低價出售,只為了籌措出外的旅費。請問這位農民離家最可能的目的是什麼?

(A)參與英、法百年戰爭        (B)參加十字軍東征

(C)躲避黑死病的肆虐          (D)加入新興的海上探險活動

试题详情

26. 下列有關佛教和基督教發展史的敘述,哪一項是合理的?

(A)兩者都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B)兩者都強調信仰與道德的結合

(C)兩者都創始於「哲學的突破」時代  (D)兩者都主張一神論

试题详情

25. 下列兩段文字,見於何書?(甲)忽報孔明遣人送書至,周瑜覽畢,長歎一聲,昏絕,徐徐又醒,仰天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乙)周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陵病逝,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

(A)甲、乙皆見於《三國演義》   (B)甲見於《三國演義》,乙見於《三國志》

(C)甲、乙皆見於《三國志》     (D)甲見於《三國志》,乙見於《三國演義》

试题详情

24. 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公開聲明:「我們不是華僑,我們只是華裔,這一點無人可以更改。中國是中國,我們是我們。」此句話主要的用意為何?

(A)中國的施壓引起新加坡人極度的不滿,想撇清與中國的關係

(B)新加坡長期受到英國的統治,因英國的施壓不得不做此聲明

(C)新加坡華人經過英國長時期統治,已喪失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D)適應新加坡的民族與政治情勢,去除印度人與馬來人的疑慮

试题详情

23. 兩位清朝官員談到台灣的械鬥。熊一本說:「兩類肇端,每在連塍(土溝)爭水、強割佔耕、毫釐口角,致成大衅。」福康安說:「因閩庄、粵庄彼此交錯,田業毗連,遂有構衅相爭之事。」就兩人的說法來看,分類械鬥的起因是:

(A)利益競爭     (B)習慣不同    (C)官員放縱    (D)語言隔閡

试题详情

22.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中國醫書對瘧疾的記載較多且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出現這種醫學知識的主要背景為何?

(A)三國以來,中印雙方來往頻繁,行商客旅將瘧疾傳入中國

(B)西晉末年,華北居民大量南徙,在濕熱環境中感染者日眾

(C)南北朝時,南北往來頻繁,游牧民族免疫力弱,感染者眾

(D)北朝之時,胡族入居中原,將北亞草原特殊疾病傳入中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