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4743  294751  294757  294761  294767  294769  294773  294779  294781  294787  294793  294797  294799  294803  294809  294811  294817  294821  294823  294827  294829  294833  294835  294837  294838  294839  294841  294842  294843  294845  294847  294851  294853  294857  294859  294863  294869  294871  294877  294881  294883  294887  294893  294899  294901  294907  294911  294913  294919  294923  294929  294937  447090 

甲:「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有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應該是以台灣為中心寫出來的東西。」

乙:「人們很容易地,就可以從這些以鄉村社會和鄉村人物為題材的小說中,滿足他們民族主義和社會意識的感情。」

丙:「回歸什麼樣的鄉土?廣義的鄉土民族觀抑或狹獈的鄉土地域觀?」

丁:「在這片曾被日本佔據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鄉土,其對民族文化的忠誠度和精純度如何?」

請問:

1a.  這四則史料都在討論一個相關的課題,請問此課題所指為何?(2分)

1b.  丙、丁史料的論述者是站在什麼立場質疑甲、乙史料的論述者?(2分)

1c.  請各舉一位代表甲、乙及丙、丁史料的論述者直接有關的當事人。(2分)

试题详情

40. 三位史家解釋西元七、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史家甲:「阿拉伯人朝向單一目標:征服世界,使所有人皈依伊斯蘭教。」史家乙:「穆斯林社區的統一可藉由對外攻擊而獲得維持,這也會提升哈里發的權威。」史家丙:「一開始的大征服並非伊斯蘭的擴張,而是阿拉伯民族的擴張。」以下何者為是:

(A)甲不同意宗教性因素          (B)乙強調是政治性因素

(C)丙不同意甲的解釋            (D)丙著眼於宗教性因素

(E)甲和乙的說法沒有差別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佔20分)

說明:本大題共有4題,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題號(一、二、三、四)與子題號(1a、1b、…)。請依子題號作答,未標明題號或答錯題號者均不計分。每題配分標於題末。

试题详情

39. 一位羅馬作家對時局有這樣的評論:「帝國之內一片昇平,官員的名號一如往昔。年輕一代曾目睹共和昔日面目者少之又少!」「國家已經脫胎換骨,昔日優美的道德已一絲不存。平等遭到剝奪,所有人都一股腦兒,仰望聽命於第一公民一人。」我們如何解讀這份資料?

(A)這位作家遭逢從「共和」到「帝制」的轉變

(B)這位作家口中的「第一公民」指的就是凱撒

(C)「第一公民」與「奧古斯都」字義並無不同

(D)「昔日優美道德」是指羅馬的傳統公民精神

(E)從作家的言論推測,他應是一位共和主義者

试题详情

38. 馮道是五代名臣,作〈長樂老自敘〉,敘述歷事四朝及契丹所得的階勳官爵以為榮,自謂為臣為子為父為師,都無愧色。後人對他有些意見,如甲:「他的道德如同古代聖賢,才能很高,氣量很大,雖然朝代改變,大家對他均無批評。」乙:「我讀馮道的〈自敘〉,看他所說的光榮,真可以說是無廉恥的人,天下國家也就可想而知了。」丙:「馮道的行為,很有古人風範;馮道的氣量,深得大臣的體要。」在下列敘述中,選出適當者。

(A)三種敘述,評價相同,都是讚揚  (B)甲是批評,丙是事實描述

(C)乙是讚揚,丙是嚴厲批評       (D)甲是稱讚,乙是嚴厲批評

(E)觀點不同,評價有異,馮道即是一例

试题详情

說明:第37至40題,每題各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出正確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2分,各選項獨立計分,每答對一個選項,可得0.4分,每答錯一個選項,倒扣0.4分,完全答對得2分,整題未作答者,不給分亦不扣分。在備答選項以外之區域劃記,一律倒扣0.4分。倒扣到本大題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

37. 「鄭成功」,一個幾乎神化的英雄,其事蹟不同時代強調之處有所不同,下列哪些解釋是合理的?

(A)為感謝鄭氏收復失土,清領初期官方文獻都稱鄭氏為「民族英雄」

(B)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建「延平郡王祠」,表彰鄭氏的「忠君」

(C)孫中山推行革命,以鄭氏的「反清復明」來呼應他的「驅除韃虜」

(D)國府遷台後,國民黨推崇鄭氏的「反清復明」,希望能「反攻大陸」

(E)中共初期強調鄭氏「抗荷」的角色,希望能「抗美帝」以「解放台灣」

试题详情

36. 甲書說:「宗教改革的主因是羅馬教會本身的腐化。」乙書說:「宗教改革起於馬丁路德在1517年公開批評天主教會的腐化。」以下哪個敘述較為合理:

(A)甲著眼於遠因,乙著眼於近因

(B)甲著眼於導火線因素,乙著眼於背景因素

(C)甲著眼於個人因素,乙著眼於制度性因素

(D)甲著眼於表層因素,乙著眼於深層因素

试题详情

35. 啟蒙哲士伏爾泰談到「誰是最偉大的人」時說:真正偉大的人不是凱撒、亞歷山大,這個人必須獲得上天賦予的天分,並以此照亮人們的心智。政治和軍事家奴役生靈,這個人則以真理的力量引領我們的心;他瞭解宇宙,而不是摧毀宇宙。伏爾泰所推崇的這個人是:

(A)哥倫布       (B)哥德       (C)盧梭       (D)牛頓

试题详情

34. 下列四段有關中共對知識分子思想鬥爭的敘述,請按合於邏輯的次序加以排列。(甲)當時毛澤東正想找理由掀起批判胡適的運動,這個事件正好提供引爆點,毛澤東說俞平伯販賣胡適思想;(乙)俞平伯是胡適考證《紅樓夢》的嫡傳弟子,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自傳,並從此一觀點考證《紅樓夢》;(丙)霎時之間,全國報章雜誌都是批判胡適的文章,由文藝而擴及哲學、歷史等範圍,歷時長達一年之久;(丁)引起兩位不知名的山東作家的批評,說他的考證方法,是「資產階級的唯心論」,目的在隱晦《紅樓夢》批判封建主義的性格。

(A)甲乙丙丁     (B)甲丙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丁甲丙

试题详情

33. 在一場災難過後,幾位學者對歐洲前途發出這樣的感歎。學者甲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歐洲之沒落。」學者乙說:「歐洲已進入了艱困的時代。」學者丙說:「我們歐洲的命運只能這樣。」這些學者應是為何而擔憂?

(A)宗教改革後,羅馬教會學者對歐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憂心

(B)法國大革命期間,歐洲保守派對革命運動的傳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知識份子對歐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D)冷戰期間,西歐學者對於亞洲新興勢力的崛起,甚為疑慮

试题详情

32. 藝術史課堂上,老師在解說一幅宗教壁畫:「在這幅聖像中,人們幾乎看不到寫實主義的婦女與嬰兒形象,也感受不到自然主義的人類感情;圖畫本身缺乏合理的佈局與比例,古典藝術的和諧與真實情感消失了。畫家用簡潔的線條和對比強烈的色彩,以突出聖母的扭曲形象,欲透過帶有特殊含意的線條和色彩,來表達重要的神學思想。」這應是何者的藝術風格?

(A)古典時期的雅典           (B)中古時代的拜占庭

(C)文藝復興的義大利          (D)啟蒙運動時的巴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