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5151  295159  295165  295169  295175  295177  295181  295187  295189  295195  295201  295205  295207  295211  295217  295219  295225  295229  295231  295235  295237  295241  295243  295245  295246  295247  295249  295250  295251  295253  295255  295259  295261  295265  295267  295271  295277  295279  295285  295289  295291  295295  295301  295307  295309  295315  295319  295321  295327  295331  295337  295345  447090 

   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例如:(见“练习一”)

试题详情

10、(2006辽宁)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模式例析一

       简答题常见类型

试题详情

9.(2006安徽)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试题详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 、  奸吏战其私,然无所恶艾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辆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D、如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府使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006(福建)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2006(广东)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B)

A.竟给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试题详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2004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

试题详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3年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

试题详情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领以没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从以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试题详情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