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5160  295168  295174  295178  295184  295186  295190  295196  295198  295204  295210  295214  295216  295220  295226  295228  295234  295238  295240  295244  295246  295250  295252  295254  295255  295256  295258  295259  295260  295262  295264  295268  295270  295274  295276  295280  295286  295288  295294  295298  295300  295304  295310  295316  295318  295324  295328  295330  295336  295340  295346  295354  447090 

6.断句

 最原始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看到的文言文所带的标点,都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因此,能否把不带标点的文言文断开,从某种角度上说也能判定一个考生的文言水平如何。现阶段的高考试卷,也有对考生这方面能力考查的题型,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断句呢?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1)注意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因为它们专有,所以不能随便分开,也就是说坚决不能断。

 (2)借助虚词,特别是句尾虚词来断句。这是一种很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句尾处都要用一个虚词去结束句子,或者表示语气,或者表示其他用意,如“也”、“矣”、“哉”、“乎”、“焉”、“与”(欤)、“耳”、“者”、“之”等,考场上,考生看到句子中有这些词,就应该想到这里是否应该断句,如果断开后能与前后句子的意思衔接上,就要毫不犹豫地下笔。当然,有时候,这些词还有出现在句子中间的,如“生乎吾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谨慎行事,不能僵死地遵守这些规律。

 (3)根据句子的内容断句。在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考生也不要盲目处理,可以采取通观全句的办法。因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母意”,而完整的“母意”是由几个“子意”所构成的。也就是说,当知道整个句子大体上说了一件什么事后,就要弄清楚它是由哪些小环节构成的,如把这些小环节弄清楚了,句子也就好断了。

诗歌鉴赏中鉴赏语言类题型突破策略

■赵振翔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两点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

命题者在对该考点进行考查时一般围绕上述要求进行设题。虽然题型多样,但鉴赏诗歌语言却是鉴赏诗歌的根本。因为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要读懂诗歌就一定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感悟、分析和鉴赏。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主要方法。说它是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高考会就此设题;说它是一个主要方法,是因为通过鉴赏语言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形象、意境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高考要求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效果,并能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要求考生作一定程度的述评。

高考诗歌鉴赏中鉴赏语言类常见的题型有以下四种:

试题详情

2.诗歌后的注释,是命题者有意给考生提供的解题辅助材料,无论是简介作者,还是注释诗题、诗句,都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例如,03年全国II卷对“安禅制毒龙”一句--“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就作者王维晚年修佛的生活情趣和心境起着提示作用,据此可以知人论诗,便于理解和印证其诗中所描绘的“幽静孤寂”的意境。又如08年全国I卷对作者“李弥逊 ①”和“车尘不到张罗地②”一句--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前者提示诗作是在作者被免职回家的途中所作这样一种创作背景,后者则有利于理解诗句乃至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其它如06年全国II卷对“人间辛苦是三农①”一句--“[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07年全国I卷对词作题目“超然台①作”和词中“寒食②后”一句--“[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等等,都对解读诗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考生应特别重视。

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命题情况来看,除了以上五种技巧之外,还有分析细节(见04年全国II卷)、概括语言特色(见05年全国II卷)等。但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只要能够把以上几种最主要、最基本的技巧训练掌握,则其余都将迎刃而解。

巧解高考文言文6种题型

 考生在拿到文言题时,不应先看原文,而应先看题干和题支。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题支中能够提供给我们有时候读原文读不懂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能够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原文。

 高考题中的文言设题有下列6种:

试题详情

从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情况来看,大都考察到思想内容。而要较好地把握思想内容,除了按命题中指定的方式(即简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某些诗句、或关键词语)去分析作答之外,还应看诗题、读注释。因为诗题和注释往往对考生的解答思路起着提示作用,或对考生已经分析整合出的答案起到印证作用。应反复训练,养成诗歌鉴赏中的良好习惯。

1.诗歌的题目,对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往往起着统摄作用,特别是一些叙事性诗歌,最为明显地集中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态度。如04年全国II卷《秋思》(张籍),命题要求根据诗中“细节”来回答其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而“秋思”这一诗题本身显然就有很大的指向性。又如05年全国II卷《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这一诗题就更为显明具体地表现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试题详情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试题详情

2.想象再现情境

鉴赏叙事性的诗句,需要想象再现情境。如对上例中的“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联系诗题、全诗和注释):冬至节之夜那欢庆的气氛,使旅居邯郸驿馆的诗人不禁想起家乡和亲人来,难以入睡,于是,只好在灯前抱膝独坐,与自己的身影为伴。这样,诗人当时的孤独感受和思亲之情自然就会跃然纸上了。其它如04年全国II卷中的“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06年全国II卷中的“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两句,都需要在想象再现其情境的基础上,才好根据命题要求来具体回答。

想象与联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联想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想象活动。如对04年全国II卷中“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诗,题干要求回答“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这就需要联想:由自己于冬至节在邯郸驿里的灯前抱膝、孤影伴身(孤独感),联想到家人深夜仍坐、“说着远行人”的情景(思亲之情)。

试题详情

想象是诗歌及其它一切文艺作品赖以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就诗歌而言,诗人借助想象写出诗歌,对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反之,我们在鉴赏诗歌时,也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以将诗歌中所表现的艺术画面或艺术情境充分地再现出来,还原出生活本真的模样,进而才能谈得上充分地感受生活,充分地领略诗歌艺术之美。

1.想象再现画面

鉴赏写景状物的诗句,需要想象再现画面。如对上例中的“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根据题干要求回答它所展现的画面:在幽静的地方有几枝鲜花,花瓣已被露珠打湿,那颗颗晶莹的露珠,乍看就象是人哭的粒粒泪珠一样(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其它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等,虽然题干没有直接要求再现其画面,但都需要想象再现画面,进而才能在此基础上筛选、整合,以达到散文化的目的。

试题详情

2.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它实际上就是要求围绕诗眼、将其所在的整个诗句散文化,从而使诗句中包含的某种特定内容通俗化、明朗化起来,进而概括出其所表现出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来。

如上例中 “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答案)”。这里,散文化后泉声的“呜咽”和日色的“阴冷”都比原诗句中明朗多了,从而也使人容易领略到“幽静孤寂”的意境。又如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全国I 卷中要求对“小雨丝丝欲网春”一句中的诗眼“网”字进行赏析,全国II 卷中要求分别说出“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两句中的诗眼“拳”、“退”的好处。

试题详情

1.找出诗眼:所谓“诗眼”就是炼字。由于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对偶的需要,因此“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

如上例中的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

试题详情

题干中一般不会直接要求考生调词序。但调词序却是诗歌鉴赏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技巧。

古典诗歌由于要符合对仗、平仄和语言凝练的要求,所以其诗句中的词语往往有倒装现象。因此,要理解诗句,首先就需要调顺词序,将具有倒装特点的诗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排列词序,即一般按照(定)主、(状)谓、(定)宾〈补〉的词序习惯排列。

如对03年全国II卷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泉声危石咽,日色青松冷(或:危石泉声咽,青松日色冷)。这样,让“危石”和“青松”分别做谓词“咽”和“冷”的状语(或让它们分别做“泉声”和“日色”的定语),则泉声呜咽、日色阴冷的原因也就自然明朗了。其它如对05年全国II卷 “抱膝灯前影伴身”:灯前抱膝影伴身;对06年全国II卷 “数枝幽艳湿啼红”:数枝幽艳啼红湿;对2008年全国II卷“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沙明宿鹭拳,天阔飞鸿退。在这样重组词序的基础上再进行其它各种解读,就容易多了。

试题详情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高考诗歌解题技巧探略

根据《考试说明》中有关能力考察要求,以及近八年来高考中出现的部分诗歌鉴赏题的类型,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提高考生解答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对以下几种基本技巧就不能不重点训练、重点掌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