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5232  295240  295246  295250  295256  295258  295262  295268  295270  295276  295282  295286  295288  295292  295298  295300  295306  295310  295312  295316  295318  295322  295324  295326  295327  295328  295330  295331  295332  295334  295336  295340  295342  295346  295348  295352  295358  295360  295366  295370  295372  295376  295382  295388  295390  295396  295400  295402  295408  295412  295418  295426  447090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大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课彰读《诗》《书》 课:督促。

B. 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 属:连接。

C.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 及:达到。

D. 召彰诣行在所 诣:前往。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AB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中都合适,只有C项的解释不合适。

C项中的“及”的常见义有“追赶”“到”“比得上”几种,这里根据语镜推断是“追赶”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一天一夜追赶上了胡骑”。

试题详情

4.见

①动词。看见,会见,拜见。

②名词。见识、见解。《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

③代词。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我怎样。《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④介词。表被动。《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通“现”。《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

试题详情

3.及

①动词,追赶上。《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②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接近。《〈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④遭受。《谭嗣同》:卒不去,故及于难。

⑤连词,和、与,表并列。《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介词,等到,趁着。《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试题详情

2.恨

①名词,怨恨。

 ②动词,遗憾。《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③复合词,恨恨。《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试题详情

1.过

①过失,过错。《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走过,经过。《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胜过,超过。《促织》:裘马过世家。

④犯有过错。《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⑤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⑥拜访,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愿枉车骑过之。

⑦过于。副词。《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试题详情

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5)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试题详情

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

试题详情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  。  樵: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 “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

试题详情

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试题详情

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