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5234  295242  295248  295252  295258  295260  295264  295270  295272  295278  295284  295288  295290  295294  295300  295302  295308  295312  295314  295318  295320  295324  295326  295328  295329  295330  295332  295333  295334  295336  295338  295342  295344  295348  295350  295354  295360  295362  295368  295372  295374  295378  295384  295390  295392  295398  295402  295404  295410  295414  295420  295428  447090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曰:“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曰:“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首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莽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

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间:间或

C.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  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其解答方法是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准确而无滞碍处即为正确答案。

A项中“责”的常见义就是“索取”“索求”的意思,放在文中合适。此项解释正确;B项中“间”的本义是“夹缝”“间隙”,以后引申为“间或”,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就是取此义,把它代入,正符合文意;C项中的“质”是“典当”“抵押”的意思而并非“质问”,因为无法质问田券,这种解释不符文意;D项中的“克”的常见义是“攻克”“战胜”之义,如《韩非子》“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和成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都是此义,后又有“能够”的意思,这里就是选用这种义项。本句的意思是“有的富人在田籍上并没有登记他们的土地数量,却让别人抵押田契给他达上万亩”。

试题详情

解:

①解剖;分开;分裂、涣散。《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土崩瓦解。”

②解开,脱去。《中山狼传》:“解衣以活友。”

③解救,消除。《荆轲刺秦王》:“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④道家的“羽化成仙”。《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悟大光明法蝉脱。

⑤Xiè松懈,懈怠。通“懈”。《李将军列传》:“胡虏益解。”

⑥解释,解答。

就:

①靠近,接近。《劝学》:“金就砺则利。”

②趋,赴。《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③上(车、路)。《荆轲刺秦王》:“荆轲就车而去。”

④赴任。《季氏将伐颛臾》:“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成就。《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⑥完成,成功。《活板》:“瞬息可就。”

举:

①举起,抬起。《中山狼传》:“肩举驴上,引避道左。”

②拿。《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行,施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④飞。《吕氏春秋》:“兔起凫举。”

⑤推荐,选拔。《出师表》:“众议举宠为督。”

⑥攻占,占领。《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⑦合,全。《促织》:“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①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引申为担当、胜任。《周易》:“子克家。”

②成功,完成。《中山狼传》:“三纳之而未克。

③战胜,攻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克制,约束。《论语》:“克己复礼。”《后汉书》:“克己奉公。”

⑤能够。《赤壁之战》:“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⑥限定,约定。《后汉书》:“与克期俱至。”

⑦通“刻”,刀刻,雕刻。《史记·李斯列传》:“更克之,平斗斛度量文章。”

试题详情

(二)注意一词多义

1.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把这“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这时词的本义也就是字的本义。

另一种解释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意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意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这种基本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意义。掌握词的基本意义是了解多义词的好办法。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海”、“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意义。从词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深、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比喻义,也属于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2)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  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例如:

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③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④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2)  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例如:

①  一节复一节,千枝破万叶(《咏竹》)

②  盘根错节(《虞诩传》)

③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④  清明时节雨纷纷(《七绝·清明》)

⑤  单于壮其节(《苏武》)

⑥  钿头银篦击节碎。(《琵琶行》)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借助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以简驭繁地对多义词进行系统得梳理。

1  了解一次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a)  类似联想。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如:引(本义“开弓”)--延引-牵引-引导。

b)  接近联想。应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如:兵(本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

c)  对比联想。由正面意义的词,联想到反面意义。如:去(本义“藏”-离开-废除-舍弃。

懂得一词多义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当然,光凭以上方法来掌握一词多义还是很不够的。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十分重要。只有储存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试题详情

(一)分析语境

   如果是人物传记,要对语言环境中的时间、地点、官职、人物(关系)、事情(因、过、果)、语言(关系、感情色彩)及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态度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如果是散文,要对人物、事情、景物、物象、感情、义理等内容和有关的表达技巧等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以便正确推断一个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明白,一个词具体表达什么意义,具有什么语法作用,不是词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所以,要准确把握一个词的意义,非认真分析语境不可。

试题详情

2. C 书记:书信;医药:医生、药品;轻薄:名词,轻薄之人。)

重点文言实词归纳二(解、就、举、克)

方法点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