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A项中的“累”是“接连”“连续”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接连十多天看不到山的顶峰”,以此来突出山势的高峻,这个解释符合文意;B项“穷”取“穷尽”之义,如同《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的“穷”的意思,此处形容绝壑的幽深莫测,符合文意;D项“淹没”是“没”的常见意思,而“遮掩”是它在文本中的引申义;C项中的“工”应该理解是“精巧”“巧妙”的意思。可以翻译为:于是陈庭学的诗写的更加精妙了。
怜:
①哀怜,同情。《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②疼爱,爱惜。《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爱戴。《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④复合词。
a、可怜:可爱。《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b、值得同情。《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c、可惜。《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迁: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诗经》:“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泛指迁移。《〈指南录〉后序》:“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②变列,变动。《五蠹》:“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张衡传》:“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也指降职。《〈琵琶行〉并序》:“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复合词。
a、迁灭:灭亡。《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而迁灭,何哉?”
b、迁客:贬官降职外调远方的人。《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穷:
①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②处境困难,环境险恶。《〈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③走投无路的,濒于绝境的。《盐铁论》:“穷鼠啮狸。”《后汉书》:“穷寇勿追。”
④僻,荒。穷巷陋室。
⑤终了,穷尽,用尽。〈病梅馆记〉:“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⑥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⑦复合词。穷冬:严冬。《送东阳马生序》:“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却:
①退。
②使退、击退。《过秦论》:“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③拒绝、推却。《孟子》:“却之为不恭。”
④回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⑤去掉,消除。《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⑥副词,还、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⑦连词,但是、可是。表转折。《漫书》:“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8、逻辑分折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7、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份分析法”。
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
6、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材注解为“借阅”,就大为不妥。因为,借阅一本几本书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材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因为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读书非常“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4、以今推古法
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些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解释为“通”,这样“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3、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2、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
1、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