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
--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