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6165  296173  296179  296183  296189  296191  296195  296201  296203  296209  296215  296219  296221  296225  296231  296233  296239  296243  296245  296249  296251  296255  296257  296259  296260  296261  296263  296264  296265  296267  296269  296273  296275  296279  296281  296285  296291  296293  296299  296303  296305  296309  296315  296321  296323  296329  296333  296335  296341  296345  296351  296359  447090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二) 连贯

教学建议

“语言表达连贯”这一知识点因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近三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复现率为100%,分值稳定在2-6分之间,具体为2001年3分(第6题)、2002年6分(第23、24题)、2003年2分(第23题)。作为高考的常规题型和重点题型, 本知识点复习的目标:

试题详情

   本栏目按照避免罗嗦、避免费解、避免歧义和运用得体的顺序归类编排,力求覆盖全面又重点突出,形成本考点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用时最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同时教师在讲解分析时,要按类来分析、归纳和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能力形成。在这里还应视学生答题的反馈情况来决定对知识点的处理,反馈情况较好的,可相对求简、求快,而一旦反馈情况不太理想,则应补充联系,加以巩固。

试题详情

(二)语言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句子符合语境的要求(内部语境:上下文的要求、文章体裁的要求、表达语体的要求;外部语境:交际的目的、交际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等等)。

适当得体是语言运用的根本原则。语言运用是动态的、灵活的,应特别注意语境意识和文体意识。

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既要考虑说话者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者的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1.这一考点的考查往往从以下几方面设题:

 能够根据表达方式,做到语言得体。

“表达方式”指语言的形式,比如口语和书面语,文学用语与科技用语,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委婉曲折的表达与直截了当的表达等,这就要做到区分不同方式,力求语言得体。

如1992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

广播稿要求通俗、口语化,一听就明白。把下面一段文字改作广播稿时,有四处非改动不可,写出这四处的序号。(  )(  )(  )(  )

自从(a) 我省西部(b) 地区发生强烈地震(c)以来,本市各界(d)震灾(e)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f)活动,捐款累计(g)逾100万元之巨(h)。我厂原来已经捐款(包括捐赠衣服、物品折款)(i) 8万元,昨天又捐款2万元。这些钱物已经转送(j)到了灾区(k)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口头语和书面语在表达上的不同。这段文字,从书面语的角度看,并不会影响理解,完全没有问题。但要改为广播稿,就要从口语的角度考虑,要以“听”为着眼点,那么就会发现其中表达不得体处:“震灾”与“赈灾”发音相同,听时无法分辨;“逾100万元之巨”也过于书面化,不合口语表达的习惯;括号中的内容放在“捐款”之后,在听时也影响理解。只有把它们分别改为“遭受地震灾害”、“救济灾民”、“超过100万元”,并把括号中的内容移到“8万元”之后,再在“包括”前面加“其中”两字,听起来才清楚,才不影响收听效果。答案为:( e)( f)( h)( i )

2.        能够根据目的,做到语言得体。

  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总想达到一定的目的。有时候,目的不同,语言的表述也应不同。

   如:请根据限定的目的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进行转述。

   ①在商店的广告里:       

   ②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③在给下级的通知里:       

 ④为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参考答案:① 欢迎届时惠顾;②敬请届时光临指导;③务必准时出席;④到时候一定得回来。)

   3.能够根据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什么人说什么话”,意即表达要看交际场合和对象。同一种意思,在不同的场合表述,对不同的人说,说法可能就不一样。

   如: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和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

   要求:1、不改变原意,2、任务人称表达准确,3、时间地点交待清楚。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帮我问问,后天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珊珊说到这件事。小王说: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小王说:       

  (同是说一件事,但由于场合对象的不同,表述的语言就不一样。A是小王当天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的话,因是同学之间,又在校门口,用语可不加修饰,直接转述:“珊珊,小李明天不去语文组找你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B是小王第二天一早,对郭老师在语文组说的话,郭老师是长辈,又在语文组办公室,因此,说话要谦恭有礼,此处表述应为:“郭老师,小李说他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他还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一)语言简明

语言表达“简明”:“简”即“简要”,指使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多的信息;“明”即“明白”、“明确”,指用语浅显易懂,没有歧义。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往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题:

1.不啰嗦,删除冗余信息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准确筛选关键信息,再根据要求删除冗余信息。

  又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

 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一次期末考试⑤,考完语文⑨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②③④⑦⑨

 2.不费解,避免艰涩难懂

 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此题虽然从题面上看是考查句式的变换,但实际上也有语言简明的要求在,原句使用多项修饰语,令人理解有难度,变换句式的目的是让其更容易理解。

   参考答案一: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参考答案二: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同时在日常的生活用语中,我们也应该力求避免语言的晦涩难懂,如“我刚从五百来”中的“五百”就令人费解,经向说话者了解,才知道是指“第五百货商店”,这是种不应该的省略。

   3.不歧义,表意应该唯一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明确歧义产生的原因,采取消除歧义的对策。而且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久违了高考之后,考查歧义又出现在2003年的试题中,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要求。

语言歧义现象比较复杂,下面具体谈谈歧义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办法。

   ①多义词产生歧义。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可理解为:A.他在路上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B.他离开这儿一个多钟头了。)

   ②多义短语产生歧义。如:他的小说看不完。(可理解为:A.他收藏的小说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看不完。C.他看小说看个没完没了。)

③动词的施受方向不确定产生歧义。如: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可理解为: A.这个人不认识校长。B.校长不认识这个人。)

④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可理解为:A.发现了/ 敌人的哨兵。B.发现了敌人的/ 哨兵。)

⑤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对厂长的意见。(可理解为:A.对/ 厂长的意见。B.对厂长的/ 意见。)

⑥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哥哥和弟弟的朋友。(可理解为:A.哥哥和弟弟的/ 朋友。B.哥哥和/ 弟弟的朋友。)

⑦代词指代不明而产生歧义。如当他把证书发给小李时,他对他笑了笑。(可理解为:A.他对小李笑了笑。B.小李对他笑了笑。)

⑧数量词和有关词语表意不明而产生歧义。如:一边站着一个同学,守着校门。(可理解为:A.两位同学分立在校门的两侧。B.一位同学站在校门一侧。)

⑨由兼类词(包括词性不变而有多种功能的词)而产生歧义。如:他爬过山没有?(可理解为:A.他爬山有没有爬过去?B.他以前有没有爬过山?)

消除歧义的方法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

①停顿消除法

短语和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而产生歧义,这就需要明确停顿。

例:“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既可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一起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又可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自己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对于这样的歧义现象,就要按意义的合理停顿加以消除。

②语境消除法

一些兼类词产生的歧义往往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语境来加以消除。

例:“我要炒肉丝。”炒可以是动词,也可以做肉丝的定语。而设置语境后,歧义就消除了。“我要炒肉丝,不去洗碗。”“我要炒肉丝,不是炒青菜。”

③变换词语法(包括单音词变双音词)

例:“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可根据具体情况改为“以前”或“前往”,这样歧义就消除了。

  ④重音消除法

  例:“我想起来了。”句中“起来”重读,表示“我想起来了”;“起来”重读,表示“我想到了”。

  ⑤调序消除法

  例:两个朋友送的花瓶。可理解为“花瓶是两个朋友送的”;也可理解为“朋友送了两个花瓶”。消除歧义的方法是调整语序。例句可变为“朋友送的两个花瓶”,就可消除歧义。

   语言表达简明除了上述要求不啰嗦、不费解、不歧义之外,还应该注意:

   要善于运用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语句;

   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不要使用比较冷僻的字眼。(如:“她做的这件事,现在是人言籍籍,必须赶快想办法解决”,这一句中的“人言籍籍”就比较冷僻,如将“现在是人言籍籍”改成“大家都议论纷纷”就通俗易懂了。)

要合理安排句式,挑选合理的句式。

试题详情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完整的系统的总结与拓展。目的一是梳理出知识网络,二是从知识网络的介绍中系统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接受、反馈的情况来总结归纳。以下每一部分均涉及考点阐释、设题类型、示例解析等几方面。

试题详情

   [案例1]2003年秋季高考全国卷第6题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解题思路]初看四个选项就能发现其中有歧义的,题干中所指的语意明确实际上即指没有歧义。A句有歧义,“禁止取缔”既可理解为“禁止和取缔某事”,也可理解为“禁止做某事”。C句也有歧义, “看不上”既可理解为“看不起”,也可理解为“看不着”。D句中“警方表示愤慨的对象”,一种可以是报案者,一种也可以是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人说了些不实的话”,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因而也有歧义。而B项,尽管其中“无一不是”是双重否定形式,但语意还是很明确的。

[正确答案]B

[评点与探究]此题考查语意明确、避免歧义。避免歧义的考查曾经是高考的热点,在间隔几年又重新回到试题中,应该让我们留意。但与以前试题相比,此题颇有创新之处。在语言材料的挑选上,命题者别具匠心地用了新闻标题的形式来考查歧义现象,使试题洋溢着生活气息,而且此题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它针对了当今不少报刊杂志等在语言表达上经常出现漏洞的问题。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直接从语感的角度进行判断,对于试题相对简单的,语感判断法应该是比较有效的。也可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判断,解答的关键是要明确歧义产生的原因,有时还要采取消除歧义的对策。A句的歧义是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即“禁止和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一种是动宾关系,即“禁止做某事”;另一种是并列关系,即“禁止和取缔某事”。C句的歧义是由多义造成的,“看不上”可以有两种理解。D句的歧义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一种是报案者,一种是围观者。

[案例2]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

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该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

[解题思路]此题重点考查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署名”要看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若一般关系,最好姓名都写上;若为亲密关系血缘关系,写上倒有疏远之嫌。由此,答案不难判定。

[正确答案]D

[评点与探究]得体地运用语言,有时就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从此题稍作引申,在训练时我们应该还要能把握住一些书信或传统用语中常用谦词、敬词等副词的使用对象和场合。

[案例3]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甲:用于新闻报道

①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考验的一位中国人民伟大的母亲。

②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一位母亲,她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她自己也为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的考验。

乙:用于小学语文课本

③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④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丙:用于会议讲话

⑤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一再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患着这种病,只能使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绝境。

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言得体,重点是要根据语境恰当选择句式和措辞。.句①修饰语太长,不太符合习惯,宜分成几个短句;句④比句③更口语化,当然更为小学生所理解;句⑤的短句更容易让听众理解。由此答案就可以确定了。

[正确答案]C

[评点与探究]这是一个新的题型,考查对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理解能力,有一定难度。语言得体,语境是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甲、乙、丙就是三个语境限制条件,面对传媒的众多读者,句①一个中心词(母亲)带含6项内容的长定语,这种句式读来费力,不如句②改为几个说明性分句,使全句的节奏显得比较舒缓。句③、句④是选择的难点,也是此题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应考虑面对很少和文言文打交道的小学生,句③中用了一些文言味较重的词语,就不如句④改为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述更合适。丙引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然语境条件限制为口语表达,接受者要依靠耳听心记,在这样的情况下,句⑤的口语化短句就比句⑥的书面语长句用得得体。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本栏目围绕重点设置了三个案例,承接前一个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解答部分着重以易失误点的分析引出规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用时应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加深理解,开拓思路,引出方法,培养能力。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案例。

试题详情

3.几年前报载,台湾一位记者问外交部长钱其琛:“据说年内大陆将有部长访问台湾,您能否成行?”钱其琛答:“作为外交部长,我不会访问台湾。”

  问:钱其琛部长的话应如何理解?“作为外交部长”在此用语是否多余?

[点拨]此题涉及到特定语境中的用语得体问题,有相当的难度。钱其琛的外交部长身份,尽人皆知,“作为外交部长”在这里似乎是冗余信息,但实际上恰恰是这种强调,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尚未回归”,与台湾无“外交”可言,我的身份决定了“我不会访问台湾”。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