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6166  296174  296180  296184  296190  296192  296196  296202  296204  296210  296216  296220  296222  296226  296232  296234  296240  296244  296246  296250  296252  296256  296258  296260  296261  296262  296264  296265  296266  296268  296270  296274  296276  296280  296282  296286  296292  296294  296300  296304  296306  296310  296316  296322  296324  296330  296334  296336  296342  296346  296352  296360  447090 

3.句式前后一致的原则

 例: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进。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a    D、①b ②b 

   这道题第1句要从保持句式一致考虑。第1句中要求选择的句子的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为保持句式协调,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b。第2句中则是对景物分类的角度要符合事理逻辑,将“高山”与“深谷”、“草原”与“森林”、“溪流”与“湖泊”分别并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才符合事理逻辑,从欣赏角度看也不致产生太大跳跃,所以应该选择b。正确答案为D。 )

试题详情

2.句终句首一致的原则

 要用语连贯,是否始终要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呢?并非如此,有时也可根据表达需要恰当变换陈述对象。

例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这道试题,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考虑。②句是以“宝塔”为陈述对象,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宝塔”,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要从语意的连贯考虑,④句中的第2句以第1句的宾语为主语,遵循了句终句首一致的原则,恰当地变换陈述对象,使语意在衔接上更紧密。

试题详情

语言的连贯主要是对句子之间的要求,看句与句之间衔接得是否合理,是否紧凑。连贯是在规范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连贯的基本要求是:一番话,紧紧围绕一个话题,语意畅达,不横生枝节;语气贯通,不出现阻隔。从1996年以来,语句的连贯成为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解答语言连贯题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

1.   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

例: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下,偷偷躲了起来,        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保持统一的陈述对象是保持语言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因素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不连贯。上题是非常典型的一道题,全句连贯地表述小明的情况,保持陈述对象一致的只有B项。A、C、D三项的不妥之处在于不恰当地变换了陈述对象,一会儿说小明,一会儿又说妈妈,这就造成表达不够连贯。

试题详情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全面的系统总结与拓展。目的一是梳理出知识网络,二是从知识网络的介绍中系统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总结归纳。

试题详情

本栏目围绕重点设置了三个案例,承接前一个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解答部分着重以易失误点的分析引出规范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用时应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加深理解,开拓思路,引出方法,培养能力。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案例。

试题详情

3.下面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语句是    (   )

1972年中美两国的建交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方面认识到,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

A. 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B.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 台湾自古一来就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此题也涉及衔接,但同时又需要兼顾语境的要求,是一个有创新、又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解答时要注意照应前文的“美国方面认识到”,实际上这里是从外交策略考虑,采用了一种较少感情色彩,折衷的说法,从这一点考虑,则A、 C、 D项均不合此处的语境。本题解答很容易出错,错因是我们常常会用自己的主观认识去代替文章的观点、立场,认为“咱们平时不就这么说的”,而忽视上下文的限制,没有去客观理解原文的观点。故选B。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试题详情

2.在划线处添加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

墙上贴着一幅画儿,         ,上面画着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孩子,画的下方印着“最好生一个”五个大字。

A.在街头上显得特别醒目

B.是为宣传计划生育作的广告

C.其创意和制作十分新颖别致

D.看起来好像刚刚贴上不久

[点拨]此题既涉及语句衔接,同时又有避免歧义的要求。从衔接的角度考虑,似乎四个选项都符合原则,都没有明显的问题。但若注意到原文中“最好生一个”这一处的歧义现象,则问题迎刃而解。“最好生一个”既可理解为计划生育的要求,只生一个,也可理解为原来没有,最好生一个,看出来这一点,答案就不难确定了。

[答案]B

试题详情

1.读微型小说《同意》,请根据上文猜想,用一句含蓄、简练的话补写结尾。

秘书送进一份文件。

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出“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

翌日,            

[点拨]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但设题比较灵活,还需要合理推断。根据上文看,这个厂长只会在办公室轻松熟练地签“同意”,即暗示这是个不称职的厂长,从签完后“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的结果看,他签的很可能是让他离任的文件。另外再注意题干中的含蓄、简练要求,补写就顺理成章了:新厂长上任了。(或王厂长告别了他的办公室或厂长办公室里只剩下了寂寞的太师椅。)

试题详情

本栏目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以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用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有所探究,之后很自然地引出对本知识点的学习。要让学生在思考中暴露出知识和能力上的问题,教师相机加以点拨,在点拨中可适当渗透相关知识和解题要点。另外还可视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适当补充问题加以拓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