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6169  296177  296183  296187  296193  296195  296199  296205  296207  296213  296219  296223  296225  296229  296235  296237  296243  296247  296249  296253  296255  296259  296261  296263  296264  296265  296267  296268  296269  296271  296273  296277  296279  296283  296285  296289  296295  296297  296303  296307  296309  296313  296319  296325  296327  296333  296337  296339  296345  296349  296355  296363  447090 

1.找出《水调歌头·游泳》中有5处修辞手法,并说说表达的效果。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点拨]开头两句既是引用又是对偶,引用两个古代歌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和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两句是对比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战风浪、激流勇进的革命豪情。“逝者如斯夫”这里引用孔子的名言,诗人自己也鼓励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发图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风樯动”此句是借代,用风帆代替船只,是以部分代整体。“巫山云雨”这里引用一段传说。

试题详情

本栏目意在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典型问题的思考,了解“修辞”在高考中的地位与知识的建构。并通过问题的点拨,能大致熟悉高考“修辞题”设置的角度、类型及解题要领。

试题详情

3.   由客观选择题逐渐转变为主观表述题。2001年前,“语句衔接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2002年以主观性修改题的形式露面,2003年则以一组句子排列顺序的形式出现,这都预示着今后该考点以后会加强主观形式的考查,以体现高考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特点。

试题详情

2.   由单一内容的考查逐渐转变为综合考查。如1999年全国卷的第6题(见前备考创新练习第11题),可以说是一道侧重综合考查的语句衔接题,解答此题时要多角度考虑:一要注意合理的空间关系,二要保持统一的叙述对象,三是保持句式协调。可以说,突出考查的综合性是近几年语句衔接题命题的一大特点。

试题详情

1.    由单句衔接逐渐转变为一组句子的衔接、组合。近几年高考中多给出一组句子,或要求选填恰当,或要求组合成连贯,如2000年、2001年全国卷的第6题,2002年、2003年全国卷的23题。

试题详情

2.  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二是“定句选位”。

 “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类型。这类试题主要应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选择句子。内容是指所选的句子的意思和上下文的意思吻合,要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形式是指所选的句子的句式、语气、陈述对象,这些应与上下文(具体语境)协调。

 “定句选位”, 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这类试题主要应从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关系和句子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衔接来考虑。

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值得注意的高考命题趋势:

试题详情

1.  排列句序 

注意排列顺序中的逻辑关系、语言环境。句子的组合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逻辑顺序,解这类题应统观各句,确定中心意思,然后再按内在的逻辑关系加以梳理。

统观给定的句子,了解整体要表达的意思,合并同类内容的句子,注意衔接句与句的语言标志。

句序调整是考查用语连贯能力的综合题型,解答这类题时需要明确,不管看似多么散乱的句子,恰当组合后就会成为一个中心意思统领的句群。而做这类题的方法,要先统观给定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总体要表达的意思,然后用合并同类句子的方法分出表达的大致层次,注意衔接句与句的语言标志。

试题详情

18.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            

                  

[解析]这是一个新题型,实际上是在考查句子的连贯。从原句看,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是结果,“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是原因。要重组句子,必须先了解这个因果关系。从要求看,以“儒、道、佛”开头重组句子是比较复杂的,难点在于“思想比较复杂”的位置。有很多学生改成了这样:儒、道、佛给苏轼各方面影响很大,使他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应受“思想”的支配,因而上面的表述还有问题,应当把“思想比较复杂”放在“生活与创作”的前面。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备课资料汇编

“语言连贯”考点的考查,近三年高考100%出现,而且有时还不止一题,是高考的重点。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语言连贯题往往与语句的扩展、句式的仿写、句式的变换等要求相交叉,要注意考查综合化的趋向。

2000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6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这道题的解答主要在于注意话题的一致。

答案:D 

这道题主要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考虑。从题干看,“公安干警”是主语,那么后一分句的主语也应该是“公安干警”,那么,A、C项都变换了主语,应当排除,而B项的前一分句主语是“公安干警”,而后一句的主语却成了“全部赃物和赃款”,所以此项也不妥。所以D选项衔接最恰当。

2001年春季高考北京卷第6题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 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理清句子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答案:A

2001年秋季高考全国卷第6题(见案例探究4)

2002年秋季高考北京卷第6题

在横线处填入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的发展,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      、      、       、         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在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

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 ④①②③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③②  D. ③①②④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主要考虑前后语序一致的原则和语句合乎逻辑的原则。答案B

2002年秋季高考全国卷第23题、第24题(见前面案例探究)

2003年秋季高考全国卷第23题,要求把5个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主要是考查按逻辑顺序组合语言的能力(见前面案例探究1)

归纳:语言连贯题的考查一般从两个方面搜寻材料,一是从学生作文、黑板报及书信中找考查的原始素材;二是从社会使用语言中,如广播、报纸、杂志、广告等中搜寻材料。这都说明高考该考点将更重视实践性、实用性。

从高考的题型来看,语句连贯题大致有以下两种命题形式:

试题详情

17.重组下面的句子,使句意衔接连贯。

一个社会,一个地方,有了文物的装点,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明的标识;文物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实物见证。

                 

                   

[解析]本题考查句意的连贯。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哪一句属于观点句,哪几句属于阐述句,也即哪些内容是总写,哪些内容是分协。一般来说,论点性的句子,要放在前面,阐述性的句子要放在后面。其次,要注意分写的句子概念外延的大小;要注意句子内容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这样,在重组句子时才有一定的顺序。本题“文物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实物见证”为观点句,故应排列在句首。“历史”、“文化”、“文明”的外延越来越大,所以应一次排列。

[答案]文物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实物见证;一个社会,一个地方,有了文物的装点,就有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文明的标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