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这充分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 )
A.坚持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作主C.权利与义务的统一D.阶级统治
21.2010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体现了( )
A.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B.民主具有阶级性
C.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自由 D.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20.从世界范围看,美、日等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战路,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它们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多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多保持在30%以下。材料启示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必须( )
A.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B.限制进口,扩大出口
C.重视科技创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D.节约社会劳动,实现优势互补
19.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表示,我国正在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和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运用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道德手段
18.在我国,公民有依法缴纳税款的义务,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主要体现税收的( )
A.强制性 B.固定性 C.无偿性 D.法制性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会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15-17题。
15.会议提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下列体现中央上述政策的是( )
①鼓励支持第三产业发展
②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③严厉打击黄色网站,净化网络市场环境
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下列措施中不利于扩大内需的是( )
A.不断提高存贷款利率 B.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C.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D.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17.会议强调,国家财政要加大对民生领域、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要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这说明国家财政具有( )
A.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B.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C.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D.巩固国家政权的作用
14. 随着“农机下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扩内需政策的实施,2009年上半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4%,比县以上高两个百分点,首次实现农村消费增长幅度高于城市。这说明“下乡”政策的实施( )
①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②有利于拉动国内的消费需求
③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消费水平 ④有利于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体现城乡统筹战略最突出的文件。实施城乡统筹战略( )
①有利于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
②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消费的增长
③有利于建立以乡带城的长效机制,消除城乡差距
④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答11-12题。
11. 建国60年来,我国GDP实际增长77倍,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0000倍,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伟大跨越。从生产关系角度看,新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经济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12. 60年弹指一挥间。行驶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给国家建设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0年,我国财政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近60年增长了约l000倍!这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B.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C.财政收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
D.国家财政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10.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接补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之后,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①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举措
③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
④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