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6942  296950  296956  296960  296966  296968  296972  296978  296980  296986  296992  296996  296998  297002  297008  297010  297016  297020  297022  297026  297028  297032  297034  297036  297037  297038  297040  297041  297042  297044  297046  297050  297052  297056  297058  297062  297068  297070  297076  297080  297082  297086  297092  297098  297100  297106  297110  297112  297118  297122  297128  297136  447090 

23.1928年毛泽东作词《江西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

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词中提到的“敌军”隶属于(  )

A.清朝腐朽政府  B.北洋军阀集团  C.日本帝国主义   D.国民党反动派

试题详情

22.下列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         B.国民党内部分化出抗日反蒋力量

C.中共在思想上彻底纠正了右倾、左倾错误  D.美国对日本侵华奉行绥靖政策

试题详情

21.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

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文中“过去严重的错误”主要是指(  )

A.放弃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B.“左”倾冒险主义

C.与国民党合作             D.专搞军事不搞政治

试题详情

20.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  )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D.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试题详情

19. 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 

①是珍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棒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     B.②正确,①⑧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     D.③正确,①②错误

试题详情

18.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

色的新生事物。它们是(  )

 

①改良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四合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17.有人认为:“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

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

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

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试题详情

16.中国同盟会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然而,同盟会在执政的3个月中出现了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漠视民众、争权夺势、腐化堕落、丧失革命理想等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危害有(  )

①使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软弱性、妥协性  ②使同盟会无法成为革命的领导核心

③使执政的社会基础薄弱         ④使同盟会丧失了革命的先进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详情

15.“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以上这段摘自《曾国藩全集·奏稿二》的资料应如何理解?(  )

 A.曾国藩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式武器 

  B.说明曾国藩没有近代化的意识

  C.曾国藩提出新式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器

  D.曾国藩的观点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相悖

试题详情

14.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B.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