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8701  298709  298715  298719  298725  298727  298731  298737  298739  298745  298751  298755  298757  298761  298767  298769  298775  298779  298781  298785  298787  298791  298793  298795  298796  298797  298799  298800  298801  298803  298805  298809  298811  298815  298817  298821  298827  298829  298835  298839  298841  298845  298851  298857  298859  298865  298869  298871  298877  298881  298887  298895  447090 

3.一单摆做小角度摆动,其振动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006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

A.t1时刻摆球速度最大,悬线对它的拉力最小

B.t2时刻摆球速度为零,悬线对它的拉力最小

C.t3时刻摆球速度为零,悬线对它的拉力最大

D.t4时刻摆球速度最大,悬线对它的拉力最大

解析:在t1t3时刻摆球在最大位移处,速度最小,悬绳对它的拉力最小,Fminmgcos θ;在t2t4时刻,摆球在平衡位置,速度最大,悬绳对它的拉力最大,Fmaxmg+m.

答案:D

试题详情

2.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摆长应为摆线长与小球半径之和

B.测出的g值偏小,可能是全振动次数n误记为n+1

C.应选在小球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

D.振动中摆角的最大值不应超过10°

答案:B

试题详情

1.“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A.由g=可知,T一定时,gL成正比

B.由g=可知,L一定时,gT2成反比

C.由于单摆的振动周期T和摆长L可用实验测定,利用关系式g=可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D.同一地区单摆的周期不变,不同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与周期的平方成反比

答案:C

试题详情

3.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测得摆线长为89.2 cm,摆球的直径如图所示,然后用秒表记录了单摆做30次全振动.

(1)该单摆的摆长为  cm.

(2)如果该同学测得的g值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

A.测摆长时记录的是摆球的直径

B.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

C.摆线上端牢固地系于悬点,摆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D.实验中误将29次全振动数为30次

(3)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T的数值,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如图所示,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g  .

解析:(1)摆长ll0+=89.2 cm+×2.050 cm=90.225 cm.

(2)因为g=,若把(l0+d)当作摆长,则g偏大;若按表过迟,则t偏小,使得g偏大;若摆长变长了,则l偏小,使得g偏小;若将n=29记成30,则由公式可知g偏小.故选ABD.

(3)g==9.86 m/s2.

答案:(1)90.225 (2)ABD (3)9.86 m/s2

金典练习二十 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选择题部分共7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

试题详情

2.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时,某同学测得的数值大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真实值,引起这一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

A.摆线上端未系牢,摆动中松驰了

B.把摆线长当成摆长

C.把摆线长加摆球直径当成摆长

D.测量周期时,当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启动秒表并数下“1”,直到第30次同向过平衡位置时制动秒表,读得经历时间t,用周期T=来进行计算

解析:由T=2π知g=,若测得的g偏大,即L偏大或T偏小,故答案选C、D.

答案:CD

试题详情

1.“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步骤如下:

A.取一段1 m左右的细线,一端穿过小钢球上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线结,另一端绕在铁架台上固定的横铁杆上,让摆球自由下垂于桌边之外

B.用刻度尺测量悬点到小球顶点间细线的长度L

C.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不超10°),释放后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出全振动50次的时间t,求出T=,反复测三次,求出周期的平均值

D.用公式g=算出重力加速度的值

上述几个步骤中,有错误的地方是:    .

解析:步骤A中,“另一端绕在铁架台上”,另一端应固定.

步骤B中,还应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

步骤C中,应算出三次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求g的平均值.

步骤D中,公式应为g=.

答案:略

试题详情

25.(12分)现有七种元素,其中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F、G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A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也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B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
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分别是:
 I1=738kJ/mol  I2 = 1451 kJ/mol  I3 = 7733kJ/mol  I4 = 10540kJ/mol
D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
E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
F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
G在周期表的第七列

  (1)已知BA5  为离子化合物,写出其电子式         

  (2)B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     个方向,原子轨道呈      形。

  (3)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C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        

  (4)G位于          区。

  (5)DE3 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测其空间构型为       

  (6)检验F元素的方法是         ,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产生此

现象的原因是                               

                        

  (7)F元素的晶胞如右图所示,若设该晶胞的密度为a g/c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F原子的摩尔质量为M,则F原子的半径为        cm。

     鹤岗一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试题详情

24.(7分)乙炔是有机合成工业的一种原料。工业上曾用与水反应生成乙炔。

  (1)互为等电子体,的电子式可表示为         ;1mol 中含有的键数目为_    

  (2)将乙炔通入溶液生成,红棕色沉淀。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3)乙炔与氢氰酸反应可得丙烯腈(H2C=CH-C≡N)。丙烯腈分子中碳原子轨道杂化类型是           ;分子中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原子数目最多为_  

  (4)晶体的晶胞结构与晶体的相似(如右图所示),

晶体中含有的中哑铃形的存在,使晶胞沿一个

方向拉长。晶体中1个周围距离最近的

目为_   

试题详情

23.(7分)X、Y、Z、Q、E五种元素中,X原子核外M层中只有两对成对电子,Y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是K层两倍,Z是地壳内含量(质量分数)最高元素,Q核电荷数是X与Z核电荷数之和,E电负性最大。

 (1) 相同条件下XZ2与YZ2分子在水中溶解度较大是      ,理由是      

                                    

(2) Q的外围电子排布为       ,在形成化合物时它的最高化合价为      

(3) 在测定E的气态氢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实验测得的值一般高于理论值的主要原因是:                            

试题详情

22.(5分) Q、R、X、Y、Z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

2     Z的原子序数为29,其余的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

②  Y原子价电子排布为msnmpn  

③  R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为奇数;

④  Q、X原子p轨道的电子数分别为2和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Z在周期表中第     族。

(2)Q与Y形成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分别为甲、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填写序号)

a.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b.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c.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d.稳定性:甲<乙,沸点:甲>乙

(3)Q的一种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6,其中分子中的σ键与π键的键数之比为       

(4)五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与最小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晶体属于         , 1 mol该晶体中含有    mol的化学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