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9481  299489  299495  299499  299505  299507  299511  299517  299519  299525  299531  299535  299537  299541  299547  299549  299555  299559  299561  299565  299567  299571  299573  299575  299576  299577  299579  299580  299581  299583  299585  299589  299591  299595  299597  299601  299607  299609  299615  299619  299621  299625  299631  299637  299639  299645  299649  299651  299657  299661  299667  299675  447090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试题详情

4.生活杂感

①吟咏风光、寄情山水、向往归隐,如:王维《山居秋暝》。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试题详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

试题详情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悲叹,如苏轼《念怒娇·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⑦失意苦闷的心情,如屈原《涉江》。

试题详情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很多同学都喜欢诗歌,有的还会活学活用,比如“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铃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高考中的诗歌鉴赏,很多人都是“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找准切入点,正确评价古诗词中的情感,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对情感评价题说“爱你其实不难”。

环节2--知识回顾,情感归类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可以归为哪些类呢?(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碳翁》。

试题详情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本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采用讲述法和点拨法。用讲述法让学生系统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使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以便学生能正确对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归类;点拔法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因势利导,启发思维,在依例说法分析诗歌情感、总结做题步骤,规范表述时就主要采取点拔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主要是以朗读激发兴趣,以讨论激活思维,以勾画圈点加深印象、落脚思维点。

试题详情

只有授之以渔,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因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先以知识回顾,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接着以例题引路,让学生找理解情感的切入点,对其情感进行分类;再让学生学会有机整合,依问作答,准确表述;最后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实践。

本堂课归纳的知识主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教给学生的方法主要有:寻找理解诗歌情感的切入点,做题步骤和表述模式。

试题详情

4.       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试题详情

3.       规范学生解答古诗词中评价思情感类题;

试题详情

2.       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述诗歌的情感;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