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9877  299885  299891  299895  299901  299903  299907  299913  299915  299921  299927  299931  299933  299937  299943  299945  299951  299955  299957  299961  299963  299967  299969  299971  299972  299973  299975  299976  299977  299979  299981  299985  299987  299991  299993  299997  300003  300005  300011  300015  300017  300021  300027  300033  300035  300041  300045  300047  300053  300057  300063  300071  447090 

9.充要条件。关键是分清条件和结论(划主谓宾),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从集合角度解释,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若,则A是B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如(1)给出下列命题:①实数是直线平行的充要条件;②若成立的充要条件;③已知,“若,则”的逆否命题是“若”;④“若都是偶数,则是偶数”的否命题是假命题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答:①④);

(2)设命题p:;命题q:。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答:)

试题详情

8.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若原命题是“若p则q”,则逆命题为“若q则p”;否命题为“若﹁p 则﹁q” ;逆否命题为“若﹁q 则﹁p”。

提醒:(1)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即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

(2)在写出一个含有“或”、“且”命题的否命题时,要注意“非或即且,非且即或”;

(3)要注意区别“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否命题要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否定,而命题的否定仅对命题的结论否定;

(4)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利用等价关系“”判断其真假,这也是反证法的理论依据。

(5)哪些命题宜用反证法?

如(1)“在△ABC中,若∠C=900,则∠A、∠B都是锐角”的否命题为        (答:在中,若,则不都是锐角);

(2)已知函数,证明方程没有负数根。

试题详情

7.复合命题真假的判断。“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真假相反”。如在下列说法中:    ⑴“”为真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⑵“”为假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⑶“”为真是“非”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⑷“非”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答:⑴⑶)

试题详情

6. 数轴和韦恩图是进行交、并、补运算的有力工具,在具体计算时不要忘了集合本身和空集这两种特殊情况,补集思想常运用于解决否定型或正面较复杂的有关问题。如已知函数在区间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使,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

试题详情

5. 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理解集合的意义――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值域;-函数图象上的点集,

如(1)设集合,集合N=,则___(答:);(2)设集合

,则_____(答:) 

试题详情

4.集合的运算性质: ⑴; ⑵;⑶

CUACUB; ⑷; ⑸CUA∪B; ⑹

;⑺.如设全集,若,则A=_____,B=___.(答:)

试题详情

3.对于含有个元素的有限集合,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  如满足集合M有______个。 (答:7)

试题详情

2.遇到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同样当时,你是否忘记的情形?要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如集合,且,则实数=______.(答:)

试题详情

1.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在求有关集合问题时,尤其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

如(1)设P、Q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Q=,若,则P+Q中元素的有________个。(答:8)(2)设,那么点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答:);(3)非空集合,且满足“若,则”,这样的共有_____个(答:7)

试题详情

34、材料一  调查显示,目前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对劳动者的义务,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甚至不承认与劳动者已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有的用人单位对性别、残疾人、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材料二  “开门立法”问计于民,是近年来我国立法工作的重要特点。2007年2月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3月25日,向社会全文发布,广发征求意见,群众反响强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各界群众提出意见、建议达194849件。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多次座谈会、立法论证会等,听取了法学家、经济学家等各方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由代表审议表决。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结合材料一,分析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的经济学依据。(6分)

(2)在《就业促进法》的起草过程中,公民是通过何种方式参与民主决策的?(6分)

(3)结合材料你认为公民参与《就业促进法》的起草有什么意义?(9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