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暴雪给明年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好的墒情,但也造成看巨大损失。但相关专家指出,其实,这次暴雪总体上看“利大于弊”,这种分析
①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②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反映不同
③把握了事物的“主流”④坚持了发展的观点看为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在著名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诗人巧妙地将雪花比拟成梨花,说明:
①诗人根据“雪花”与“梨花” 的固有联系,建立 了新的联系
②诗人认识到了“雪花”、“梨花”包含着的矛盾的普遍性
③诗人坚持了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④诗人的认识实现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2009年11月10日,河北省鹿泉市迎来了几十年一遇的罕见暴风雪,厚厚的冰雪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交通运输、供水供暖和日常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鹿泉市各基层团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抗击暴风雪,青年在行动”活动,并通过短信形式向全市青年发出警示短信:提醒全市青少年尽量减少不不要的户外活动,得到社会好评。可见青年志愿者们
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牺牲了自我价值 ③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了社会价值 ④践行了人生价值的真谛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 .②③
6、当暴雪奔袭石家庄时,沿路群众自发地参与到救援路上被困车辆和旅客的队伍之中;在大雪重压下,广大群众积极行动,互帮互助,抗灾自救;在雪灾威胁之时,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行动起来,捐款捐物,伸出援手汇聚暖流……许许多多的石家庄人用真情和奉献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我们,就是这个文明家园的主人,灾害面前,我们无畏担当,共同抗击。 这告诉我们
A舍自我之利趋他人之利是社会群体的共同本质
B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制约着自然性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集体主义是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
5、“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的伟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不仅能让我们走过过去,更能让我们走向未来。这说明
①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④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每一次磨难,每一次走过,每一次洗礼和升华”这是某网友对民族精神的真情概括。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这句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归宿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 具有同步性
D民族精神具有社会历史性,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3、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在大雪带来的商机中,一些精明的商家都从其中抓住了机会。保暖衣物的畅销、防滑链的脱销、摄影器材的热卖以及许多清雪器具的抢手等等,都使一些商家赚得盆流钵满。 对“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机遇”作为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一起单独对事物产生影响
B“机遇”作为事物的外部环境,为事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C“机遇”作为事物联系的环节,对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D“机遇”整体中的部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民有着不怕困难的光荣传统。无论是殖民者的统治、侵略者的蹂躏,还是旱、涝、台风、暴雪等天灾,都没有让中国人屈服、退缩。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投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实现了“非典”防治与经济发展两不误、双丰收。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砺,我们丰富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保持了坚忍不拔的良好状态。精神状态是内在动力。强大的信心、坚定的决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战胜困难的气魄;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意志,可以帮助我们探寻解决困难的办法;连续作战、打持久战的毅力,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厌战情绪和烦躁心理。回答4---6
2、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磨难,同时又促进了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们能够从灾难走向进步,是因为
①“灾难”包含着向“进步”转化的趋势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基础③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④“灾难”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外部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2009年11月份我国北方诸省出现罕见的暴雪天气,我国气象部门作出了正确的预报,发出暴雪橙色预警信号,有关部门也启动了迎战暴风雪的应急预案,从而大大减轻了雪灾带来的重大损失。可见(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成功④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有利于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材料一: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密切相关。过去200年里,二氧化碳增长了30%,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如汽车、工业、发电和土地使用的变化,如森林的砍伐。
全球变暖不仅带来高温、干旱,由于复杂的天气系统,它还间接导致了大量气象灾害,比如台风、强对流、暴雨洪灾、飓风等等。同时,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的巨大变化将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粮食和水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1)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气候问题?
材料二:2007年堪称气候变化年。2007年6月的八国峰会,9月的亚太经合组织悉尼会议,12月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问题成为各种国际会议的核心议题,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各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中国为绘成“巴厘岛路线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运用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的知识,说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为什么要加强合作?
材料三:2007年,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主动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6月3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公布,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8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节能减排工作。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11月23日,国家出台实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办法,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3)运用经济常识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就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来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永远依赖自然。因此,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我们觉醒,我们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按规律办事,为人类谋福利。
(2)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才能维护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
③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各主权国家有义务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
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了新贡献。
(3)①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节能减排工作。②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相关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③制定并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运用行政手段,加强管理和监督,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社会热点原创预测测试]众志成城 迎战暴风雪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