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⑵社会意识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②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⑴用实践观点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反对] ①历史唯心主义 ②机械唯物主义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⑴要树立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⑵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说明:划曲线一句也是对政府的要求)
[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注意:正确价值观起积极导向作用,错误价值观起消极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⑴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反对]个人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价值观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原理
[原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会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看问题的立场不同而不同。
[方法论]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⑴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尤其要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反对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原理
[原理]人生价值的内容:(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方法论]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反对]①脱离社会实际的盲目蛮干; ②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
6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方法论]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反对] ①个人英雄主义;②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7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互为前提而存在,但是它们并不是一致的。这要求我们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集体要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⑴它要求我们首先要重视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⑵要重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⑶总之,要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①脱离实践,夸大认识的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②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1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其方法论是: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⑴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⑵要求我们不要害怕错误,但要正确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反对]①认为有绝对真理的存在。②把真理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2真理客观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由于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因此,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方法论]①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②坚持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反对]①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13认识过程的特点原理
[原理]⑴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反对]①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②用真理去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原理
[原理]合理想象是立足于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方法论]重视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特殊作用,并善于把二者结合起来。
9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⑴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征:⑴客观物质性;⑵主观能动性;⑶社会历史性
6.认识是发展的原理
[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7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理
[原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
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
[方法论]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4.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原理
[原理]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认识的根本任务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创造必要条件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但现象和本质不总是一致的。
[方法论]我们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
[原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和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端正主观动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⑵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⑴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⑴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⑵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错误。
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7.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中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在矛盾双方中有主次方面之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都是不平衡的,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坚持两点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把握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即支流。 ②坚持重点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即抓重点;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即抓主流。
[反对] ①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因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②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因为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⑵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⑴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方向,识大局,认清性质,看清主体,看到实质,从总体上看,本质上看,看到大多数,九个指头·······)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总之,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