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9962  299970  299976  299980  299986  299988  299992  299998  300000  300006  300012  300016  300018  300022  300028  300030  300036  300040  300042  300046  300048  300052  300054  300056  300057  300058  300060  300061  300062  300064  300066  300070  300072  300076  300078  300082  300088  300090  300096  300100  300102  300106  300112  300118  300120  300126  300130  300132  300138  300142  300148  300156  447090 

6.“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

试题详情

5.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封泥,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些文物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元代

试题详情

4.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试题详情

3.在分析中国历史某一时期的历史地位时,某位学者指出了四件事情:一是中国版图的确立,二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三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四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奠定,这一时期应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试题详情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当时的分封

 A.只局限于姬姓王族           B.开国功臣占主导

 C.同姓亲族占主体            D.保证了姬姓江山永固

试题详情

1.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行宗法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驰和疏远,这在政治统治上带来的最主要不利影响是    A.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B.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C.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D.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试题详情

5、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对诸侯  “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第三环节:巩固。

巩固训练的目的是把迁移这个环节中总结的规律在实际运用中加以巩固。时间宜在1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难点在选择材料上。

应尽可能的选择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材料。所训练的字、词、句式应与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一致。所用材料应采用高考试题的材料,也可采用其它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认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备考指南》这本书上的材料比较合适。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有多种形式,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认为“积累、迁移、巩固”这种模式还是较有效的一种课型结构。

试题详情

4、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义著于四海    “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④怀侘傺  “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试题详情

3、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拥雍州之地   本句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   本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试题详情

2、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