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夜(细胞溶胶)和沉淀物(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夜、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置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生成 D.丙试管中无CO2生成
21、在右图所示的玻璃容器中,注入一定浓度的NaHCO 3溶液并投入少量的新鲜绿叶碎片,密闭后,设法减小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会看到叶片沉入水中。然后再用光照射容器,又会发现叶片重新浮出液面。光照后叶片重新浮出液面的原因是( )
A.叶片吸水膨胀,密度减小的缘故
B.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
C.溶液内产生的CO2大量附着在叶面上的缘故
D.NaHCO 3溶液因放出CO2 而密度增大的缘故
20、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是( )
A.C3 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B.C3 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增多
C.C3 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减少 D.C3 化合物减少,C5化合物增多
19、已知在离体的番茄根吸收K+与氧分压的关系实验中,当氧分压为5%-10%时,K+吸收量达到最高值。之后氧分压继续提高,一直到100%,K+的吸收量不再增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氧分压高抑制主动运输 B.氧分压高影响载体活动
C.外界溶液中K+减少 D.载体不会增加
18、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蕃茄幼苗,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培养液中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并与原培养液(各成分相对含量为100%)中相应成分作比较,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B.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C.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水稻对水分和Mg2+ 吸收量不呈比例,吸收水的量小于吸收Mg2+的量
17、如图简易装置是密封且充满水的,仅细管中留有一个气泡。根据标尺可计算出气泡移动的位置,进而计算出水分变化的数量。这一数量代表( )
A.蒸腾失水的数量
B.光合作用消耗的水量
C.植株吸收的水量
D.呼吸作用消耗的水量
16、下面能够表示动物肌细胞线粒体内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是( )
15、下左图是含有淀粉的琼脂块上的实验装置。将该装置放在37℃的温度下,培养24h后,用碘液冲洗圆点处,各琼脂块的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圆点 |
处理方法 |
结果 |
A |
加入新鲜唾液 |
红棕色 |
B |
接种面包霉 |
红棕色 |
C |
加入煮沸的唾液 |
蓝黑色 |
D |
加入蔗糖酶 |
? |
E |
加入新鲜唾液与质量分数 为10%盐酸的混合液 |
蓝黑色 |
A.面包霉能分泌淀粉酶,酶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B.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越高,酶的催化活性越强七彩教育网
C.酶不仅具有高效性,还具有专一性,实验E就是最好的证明七彩教育网
D.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据此推断表中的“?”处应是蓝黑色七彩教育网
14、右表是某同学关于酶特性研究的实验操作步骤,该实验的假设是( )
|
项 目 |
试管 |
|
甲 |
乙 |
||
1 |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
2mL |
- |
2 |
注入蔗糖溶液 |
- |
2mL |
3 |
注入新鲜的蔗糖酶溶液 |
2mL |
2mL |
4 |
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 |
||
5 |
注入斐林试剂 |
2mL |
2mL |
6 |
酒精灯隔水加热1 min |
||
7 |
观察现象 |
|
|
A.酶具有专一性
B.酶具有催化功能
C.酶具有高效性
D.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13、在煮过的和没煮过的马铃薯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马铃薯片X上出现泡沫,在马铃薯片Y上没有泡沫,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解释?( )
A.马铃薯片X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
B.马铃薯片X是煮过的,因为没煮过的马铃薯片酶能使过氧化氢不起作用
C.马铃薯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分解马铃薯片中的酶
D.马铃薯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马铃薯中含有过氧化氢酶,但酶会在高温中失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