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0588  300596  300602  300606  300612  300614  300618  300624  300626  300632  300638  300642  300644  300648  300654  300656  300662  300666  300668  300672  300674  300678  300680  300682  300683  300684  300686  300687  300688  300690  300692  300696  300698  300702  300704  300708  300714  300716  300722  300726  300728  300732  300738  300744  300746  300752  300756  300758  300764  300768  300774  300782  447090 

24.读“我国东南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图为      (1、7)月等温线,判断理由是        。(2分)

(2)比较乙图中①、②两地的年降水量大小,并分析原因。(2分)

(3)比较甲图中①、③两地的该月平均气温大小,并分析原因。(2分)

(4)图中④、⑤两地适合晒盐的是    地,原因是          。(4分)

试题详情

根据表1资料,回答21-23题:    

表1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34.3
532.5
1865.8
15.8

53.5
1539.1
727.9
15.0

51.9
542.4
404.4
0.4

31.1
361.0
184.6
2.0

21.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

2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D.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2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是光热充足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试题详情

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右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19-20题。              

19、据图中信息判断

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       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

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      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

20、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试题详情

根据下表回答16-18题.

地点
经纬度
一月平均气温(℃)
七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102°E、25°N
7.7
19.8
1000

113°E、31°N
4
29
1200

16.甲、乙两地所在地形区分别是

A.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D.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

17.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类型不同           B.气候类型不同

C. 海陆位置不同           D.纬度位置不同

18.甲所在省

A.是我国重要的油菜产区       B.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C.有京广铁路纵贯南北        D.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

试题详情

  读“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              (   )

A.320毫米       B.450毫米      C.650毫米      D.400毫米

14.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   )

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

C.气温高,蒸发量大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15.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的可能影响是               (   )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  ②减少植物病虫害  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  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试题详情

12.关于该地形区的环境特征.正确的是

  A.地形平坦,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B.易发旱灾.低温时间长,不利于作物生长

  C.地表崎岖,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D.最具优势的能源是水能和太阳能资源

试题详情

11.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势高低的差异    B.热量差异    C.水分条件差异  D.纬度位置的差异

试题详情

10.该地形区是

  A.黄淮海平面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士高原

试题详情

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大江大河之冠,而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500多亿立方米,黄河水沙极不平衡。使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向“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发展。据此回答7-9题。          

7.下列四幅图中,可表示黄河下游的是(实线为河流,虚线为潜水线,单位:米)

   

8.黄河水输沙能力强大,主要取决于                        

      A.黄土高原土层疏松               B.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

      C.黄土高原中下游落差大            D.黄河终年水量丰富

9.当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黄河中游大雨后的流量曲线将会是下图中的      

   

下面图表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和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0-12:

试题详情

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指的是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径流深度是将计算时段的径流总量,平铺在水文测站以上流域面积上所得的水层厚度,以毫米计。下图表示我国年降水量、径流深与河道频率的南北地带变化。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A ①年降水量②径流深③河道频率     B.①河道频率②径流深③年降水量

  C ①径流深②河道频率③年降水量     D.①河道频率②年降水量③径流深

6.下列有关河道频率南北地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与径流深的变化趋势呈反比

  B 东北地区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高于华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年降水量显著增多

  C 华北地区地表物质渗透性强,径流深偏小,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较小

D 湛江以北石灰岩地区大量的地表水转为地下水,使地表常流性河道频率达到最大值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