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00608  300616  300622  300626  300632  300634  300638  300644  300646  300652  300658  300662  300664  300668  300674  300676  300682  300686  300688  300692  300694  300698  300700  300702  300703  300704  300706  300707  300708  300710  300712  300716  300718  300722  300724  300728  300734  300736  300742  300746  300748  300752  300758  300764  300766  300772  300776  300778  300784  300788  300794  300802  447090 

4.下图为30°N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米,读图完成

若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表示河流,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试题详情

3.下图为华北地区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读图,回答

从P点出发,交通最拥挤的方向是

A.东    B.南    C. 西   D.北

试题详情

2.下图示意华北地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单位:元/平方米),完成

图中②处的地租为

A.大于300元/平方米

B.200~300元/平方米

C.小于100元/平方米

D.100~200元/平方米

试题详情

1.下面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谷、山脊、山顶、盆地      B.山脊、山谷、山顶、盆地

C.山谷、山脊、盆地、山顶      D.山脊、山谷、盆地、山顶

试题详情

据报载:不久前,70岁的老太李兰在6226次列车上,被死死堵在厕所门外,直至落个粪便一身。乘务员说列车快进入城区,厕所门不能开,她这是“按制度办事”。

   某地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辆农用车载着一位临产孕妇向县医院疾驶,就在快要到时,被交警拦住,因为该条道路被定为“迎宾道”,影响市容的车一律不准通行。任凭孕妇家人怎样哀求甚至下跪,交警都铁面无私,以“制度”为由,不许通行,导致孕妇在车上生产,婴儿夭亡。

试题详情

2.    提示

   可以从以下角度驳斥:一是中国不必也不会窃取什么人的军事机密,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开发。二是美国不会也不可能泄漏什么军事机密,他们的保密工作不是一向宣称很强吗?三是窃取事实根本不存在。纯属子虚乌有的东西怎么会找到证据呢?所以窃取美国机密,只能是天方夜谭。美国故意夸大中国实力,制造什么 “中国威胁论”。众所周知,中国的国防开支只相当于美国的百分之三,中国只拥有约20枚核弹,而美国却有1000多枚,中国怎么会对美国及世界构成威胁呢?反驳的角度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

[储备题库]     

试题详情

1.    题目:

   美国议会曾通过了一个长达872页的所谓“考克斯报告”,煞有其事的诬蔑“中国窃取美国技术”,并一再宣扬“中国威胁论”。 请查找资料,写一篇驳斥这些谬论的文章。

试题详情

2.    提示:

这样的语言有不少。比如:“班门弄斧”成为人们嘲讽的对象,实在有失公允。敢于到班门去弄斧的人,一定具有非凡的胆识。只有内行才能真正给自己指出不足,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老到外行面前去弄斧,除了炫耀之外,还会有什么作用呢?又如“杞人忧天”,看一看今天的环境问题,又有谁说“杞人忧天”没有一点儿道理呢?“恨铁不成钢”是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细细一想,这种思想有没有错误?

试题详情

1.    题目

   我国语言中有不少成语、俗语、谚语,有的至今仍有真理的价值,有的却不免片面,甚至在实践中产生不良影响。请你选择一条做为批驳的对象,写一篇议论文。

试题详情

击而致敌死命

--用好反驳和归谬

驳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你不同意的观点、看法、言论,陈述自己的意见进行批驳,是一种密切联系实际、战斗力很强、实用性广泛的文体。在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驳论文是很多的,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等。

既然要“驳”,就有一个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因此写“驳论”文,首先得掌握一个判别是非、对错的客观标准。否则,“驳论”就变成了瞎抬杠,甚至颠倒了是非,自己陷入到荒谬里去了。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个标准只能是客观实践。凡是符合客观实践的言论,或者是能够对实践产生科学指导作用的主张和观点,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是一个根本的标准。即使有些言论和主张,我们一时找不到客观的根据,无法看到它实践的结果,也可以用些间接的方法:有的可以借鉴已有的实践,可以推断可能的结果;有的可以用些公认的道理、真理来衡量。比如批驳“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的谬论,可以用“假定”的情况去检验它,推断出可能的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

那么,究竟怎样运用好“驳论”法呢?我们知道,作为一个言论、一种观点和主张,它的典型形态应该是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过程的。因此批驳一种言论,大体上就可以从它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去找出毛病,指出它的荒谬之处。不过,这三个方面不是并列的。驳论点,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终的目的;驳论据,驳论证,是辅助的,最终也还是要为驳倒对方的论点服务的。

就“驳论”的具体方法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评论法,一种是归谬法。评论法,可以分为举出事实、释名正义、提示实质等手段。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就有人提出全球几种主要原材料的使用量将以指数速度增长,不可再生资源将会很快耗尽。但后来发展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美国矿产局估计,按1990年的生产速度,世界黄金还可用24年,铜可用65年,铝可用35年,石油可用44年。这就是举出事实的方法。针对某人的判断,你若能举出与他这个判断相反的事实,就证明了它是不能成立的,就达到了批驳的目的。这是很有力的一种方法。

再比如,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忙着编写各种各样的“字典”、“辞书”,这本来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倾注编篡者大量创造性的劳动,然而一些人却堂而皇之地抄袭,并提出所谓的“共识论”,说什么“辞典是人类共同的财宝,语词的注释和例句是公有财产,谁都有权使用,可以自由摘抄。”针对这种谬论,有人就用了“释名正义”的方法进行了批驳,指出:“所谓共识,只能是语词的意思,即一个语词通过实践而形成,得到社会承认,从而固定下来为大家共同理解的意义。这个意义是特定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理应为社会公有。但是用文字具体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层次去解释、阐述,就是俗话说的用各种不同文字注释单个语词意义的文字作品,都应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是决不允许抄袭的。”在对方的谬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所谓的“共识”,既是“共识”,自然可以抄来抄去,所以要批驳这种言论,首先要把这个“共识”的概念搞清楚。驳论就来个释名正义,讲清楚辞典中的哪些东西是“共识”,哪些东西是受法律保护的“个人”,这样,谬论的荒谬之处就非常清楚了。

归谬法,就是从错误的论题中归结出荒谬的结论来,这种方法,在别的评论文中是不用的,只有在“驳论”中才用。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得当,往往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家医院乱收费和一家建筑企业施工质量差,被某报报道后,他们给报社写了一份新闻投诉书,说“在这举国上下以安定为纲的空气之下,新闻媒体报道此类煽动性稿件,是何居心?”对于这一无理取闹的谬论,报社记者这样写道:“敝人愚钝,搞不明白曝光一家医院乱收费就是影响了安定团结这一宏伟逻辑,更不明白向上级领导反映因某些人吃了回扣而制造出的新式危房会惹出这什么样的政治动乱。按某些人的逻辑,患者被乱收费后最好乖乖去缴上本不该自己缴的那部分钱,这便是安定;住户们每天在危房中做着噩梦,又不敢发出声音,那样才算安定。这样只能助长下一次的乱收费,只能使又一座危房在安定中晃晃悠悠地产生。”这一段归谬,采取“倒着推”的方法:你说曝光影响了安定团结,那照你的逻辑,怎样才不影响安定团结呢?从相反的方向一推,得出荒谬的结论,驳斥得非常有力。

除了直接批驳论点以外,也可以通过驳斥论据推翻对方的言论,只要戳穿了对方论据的虚假,就可以使对方的论点失去可靠论据的支撑,从而达到驳论点的目的。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鲁迅先生补写了一段《申报》的新闻,说国民党某官员并不像传说的那样是被绑架被打伤的,而请愿学生的死伤倒有了确切的数字。他之所以要补写这一段,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加给学生的罪名,是以这种“传闻”为依据的,现在揭穿了事实真相,他的根据就不能成立了,那罪名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驳论证”,就是指出论敌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从那样的前提得不出那样的结论,再通俗一点说,就是挑“论证”中的毛病。还拿《“友邦惊诧”论》一文来分析,鲁迅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面孔呢?国民党政府的逻辑是:因为学生的种种“罪状”,所以令“友邦惊诧”。“罪状”是论据,是“因”;“惊诧”是结论,是“果”。鲁迅的这一段话指出,这种论据得不出这种结论,这种“因”推不出这种“果”。在驳论证的过程中,对方用什么方法,我们就驳他什么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全面出击,而是要抓住最要紧的地方,最能迷惑人的地方,一击而致敌死命。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地体会和琢磨。

社会上有些人胡乱评点历史,甚至肆意歪曲历史。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历史不是小姑娘》,用历史事实大胆的抨击这种现象。小作者很有胆识,用她那敏锐的眼光在史料中穿行。文章标题鲜明地提出,“历史不是小姑娘”,不能任人打扮。但是,文艺界大量戏说史实的例子多多,史学界对历史人物的评说也游移不定,对女皇武则天、王昭君的评说,历来都有争议,有时褒,有时贬。作者用事实作为论据,富有说服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中比较恰当地使用了归谬法,用岳飞、文天祥、石敬瑭、吴三桂为例,说明假如历史可以任人打扮,那么,历史罪人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变成国家级英雄,而民族英雄竟成了破坏民族团结的坏人。这岂不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吗?这样明显的荒谬,足以证明历史“不是小说,容不得半点夸张和想象”,它“不需任何善意、恶意的打扮化妆”。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真的如此吗? 运用逆向思维吧。大胆的驳斥这种传统的观点。“仓廪实未必知礼节”,你说呢?你可以试着以驳论的形式对几乎成为定论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提出异议,古今有不少例子供你选择,你从两个方面对这个名言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它的偏颇之处。第一,许多知礼节者清贫一生,仓廪并不实。杜甫、曹雪芹等便是有力的证据。第二,“仓廪实”也未必人人“知礼节”,以胡长青、王克明等贪官为代表。立足于辩证法,你就可以驳得有理有据。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是传诵不衰的驳论的名篇佳作。有一篇驳论文《王安石的偏颇》,篇幅不长,却有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抓住一点,即王安石对“鸡鸣狗盗”之徒鄙夷有加,瞧不上眼,“算不上人才”,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 行文中用了大量事实来证明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不少人才,是不能一律小瞧的。言之凿凿,有自己的道理。

改革开放之初,有人认为,向西方学习,洋化了,最终会导致奴化。你不妨写一篇文章,批驳一下这种想法。《“洋”未必“奴” 》 批驳“洋化就会带来奴化”错误论调。鲁迅先生早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就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日常所见的毛笔与钢笔,还不都是向外国学习借鉴的?向“洋”人学习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与向“洋人”学习甚至一沾“洋”字便是奴化之间,有根本的差别。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技术问题上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在批驳中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既提出人们熟悉的事例,又对事例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鲜明地提出“洋化未必奴化”的观点。 破与立有机结合,将使文章的成功成为必然。

社会上流行着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故事。美国老太贷款买房,提前消费,潇潇洒洒,在临终的时候,还清了贷款。而中国老太,省吃俭用,一个子一个子的抠,在临死之前可能能攒出买房的钱。于是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人不知享福。那是中国人不知道享福,天生一个受苦的命吗?周开金写了一篇文章《不能抛开前提》,针对中国人不知享福的观点,作了深入而客观的批驳。首先引用一个小故事,分析后亮出靶子。故事的确发人深思。经常听到说,美国人潇潇洒洒,花明天的钱享今天的富;中国人却节衣缩食,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难道中国人放着“都市里宽敞的洋房不去住,宾馆里的山珍海味不去吃,却一直赖在低矮潮湿的平房不走,吃着咸菜还津津有味”? 接着,作者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不能抛开前提,不能不考虑国情。文章用了大量的事例,说明中国的国情不允许大多数中国人大大方方地花明天的钱。有贫富悬殊的问题,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根本就借不到明天的钱的问题,等等。你让多数中国人怎样去又怎能去花明天的钱呢?翔实的事例是文章富有很强的说服力。

驳“浪费拉动论”

任会君

“坚决反对奢侈浪费”,这是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五次全会上人民代表的一致呼声。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地方奢侈浪费问题严重,热衷于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名目繁多的办节、庆典活动,用公款大吃大喝、高档消费娱乐、出国旅游等等。更有一些人,一边极尽奢侈浪费之能事,一边还美其名曰“为了拉动经济发展”。持“浪费拉动论”者是有意将浪费与消费混为一谈,借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消费的“东风”,为自己的行径找到一个自欺欺人的论据。其实,消费和浪费是有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奢侈浪费水火不相容。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是容不得奢侈浪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建立在资源稀缺理念上的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讲求投入最少的资源,付出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而浪费则是一种非理性的经济行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它不计成本,不惜以牺牲大量宝贵的资源为代价,慨然“千金买一笑”。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背道而驰的。

可持续发展容不得浪费。消费的结果是劳动者体力的强健、智力的提高、心灵的改善,是人力资源的再生产。消费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前提。消费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没有消费就不会产生持久的、旺盛的需求,进而无以支撑经济快速发展。而铺张浪费则是为了“垒政绩”,树“形象”;或比阔气、争排场;或图享乐,寻刺激。它是为了求得个体感觉的“良好”,感官的“舒服”,是为了满足一种消极的、本能的和低级的个体需要,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害于人力资源的积累。从扩大需求的角度讲,浪费带来的拉动效应充其量只会是“昙花一现”,并且大量的浪费还会误导消费,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容不得浪费。消费是广大消费者用自己的合法收入进行的正当的经济行为,它体现了合法性和群众性,受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规范的保护。而浪费绝大多数情况下花费的是公共收入,满足的是少数人的非正当享受,既不合乎公平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法制规范。另外,奢侈浪费本身就是一种腐败行为,它影响政治清明,毒化社会空气,减弱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历史的兴衰告诉我们,奢侈浪费,祸国殃民。无论一些人持何种理论,找何种借口去搞奢侈浪费,我们都必须从舆论上压、从制度上卡、从源头上堵,坚决遏制这种行为的滋长和蔓延。

[小结]

驳论是日常生活、学习中常用的论证方式,针对不能同意的观点、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认识,就是驳论的雏形。注意:第一,驳论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必须坚持以理服人,切忌以势压人,更不可以谩骂代论述。其次,驳时抓住关键,选准突破口,讲道理要针锋相对,击中要害。第三,驳论在批驳的同时一定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立论。破字当头,立在其中,是所有驳论的行文规律。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是写驳论的又一关键。

练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